首页> 工作动态

【汛期人物】马军:唐古拉山上的气象保障兵

日期:2020-08-06

马军在青海省那陵格勒国家基准无人气候站维护保障现场。

7月的清晨,一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了正在沉睡的他,朦胧中年轻人拿起手机一看电话号码,睡意顿时飞至九霄云外。“喂,小马哥,气球刚放出去,雷达信号突然消失了,怎么办啊?”电话那头,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探空站——青海省唐古拉山沱沱河气象站副站长苗培林急促的声音。“小苗,赶紧先启用备份接收机,确保数据完整,我们马上就来……”说完,他带上他的“行头”便急匆匆离开了家。

他是格尔木市气象局大探分中心副主任,80后回族小伙马军,机灵开朗,吃苦耐劳,大家亲切地叫他“小马哥”。他们承担着格尔木市气象局56个自动气象站、3个探空站、3部制氢机、2部自动放球系统、5部太阳能电站和2部X波段雷达的保障工作和其他汛期气象服务保障任务。

到了办公室,马军立刻联系科室同事,初步分析沱沱河气象站雷达故障原因后,就开始准备备份零件和维修要用的工具仪表。随后一行人便踏上了无数次穿梭过的青藏公路。青藏公路地处无人区,天气变幻莫测,路况极差,经常能看到来往车辆发生车祸,400多公里的路,他们经常用整整一天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虽然是夏季,但这里依然寒风凛冽,气温很低,需要穿羽绒服、秋衣秋裤才能防寒保暖。因为经常要上唐古拉山,所以妻子专门为他准备了一身“行头”,放在衣柜的固定位置,方便紧急情况随时可以找到。

黄昏时分,马军一行人终于到达海拔4533米的沱沱河气象站,而此时的沱沱河却是雷雨交加。今年唐古拉地区的雨似乎有点多,几乎很少有不下的时候。一下车,风夹杂着雨滴,“啪啪”地打在他的脸上,顾不上擦去脸上的雨水,立刻走进探空值班室进行故障排除。经排查,原来是由于近期持续性降水加上高原地区早晚温差大,雷达密封性不好,有渗水现象所造成的。为了能详细了解探空雷达故障和运行状况,第二天天还没亮,马军的身影又一次次出现在值班室、雷达旁,不停地检查、排除、更换维修,雷达终于在放球时间到来前恢复正常。看到探空气球缓缓飘上蔚蓝纯净的天空,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

7月30日,回族的古尔邦节将要来临,但是由于雷达故障,马军依然和同事们奋战在汛期气象仪器保障一线。这个热烈的节日他又不能和家人一起过节了。“我是一个不孝顺的儿子,一个不合格的父亲,这是我儿子的第一个节日。”马军说到这里眼睛有点湿润。

近10年,随着气象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气象仪器设备更新换代,马军多次参加青海省那陵格勒国家基准无人气候站建设、青海国家级台站地面观测业务无人值守站供电系统改造、3部L雷达及3部制氢机大修工作,完成了16个区域站北斗传输系统、柴达木盆地21个区域站称重式雨量等重大建设项目。

由于格尔木市区域气象自动站多处在高海拔无人区,路途遥远,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区域内交通不便,为了能尽快完成建设任务,马军和他的同事们经常几天都驻扎在野外,通往观测站的道路无法通车时,他就和同事们扛着设备,徒步跋涉。一个站建完,马军和民工师傅商量:“趁天黑之前,我们抓紧时间把下一个站建出来吧?”师傅们十分不解地说:“天都快黑了,我们明天干不行吗?你们干活这么拼命啊!”师傅们始终无法理解马军和同事们不怕吃苦、争分夺秒的这种做法。

驻扎高原无人区,低至零下20℃的气温和稀薄的氧气让马军跟同事们吃饭都成了难题,每次出发前,他们都会购买一些土豆、萝卜、方便面等简单的蔬菜和干粮。“遇到好天气,我们就能吃顿面片。”马军笑着说道。高原地区天气变化无常,上一秒还晴空万里,下一秒就雪花飞舞。沙尘来袭时,风裹挟着沙子打在脸上,如砂纸擦过一样,让人睁不开眼,嘴里的沙子怎么吐也吐不干净。

“喝过雪化的水,吃过混沙的饭,走过天边的路……”这就是马军的工作日常。

马军和同事们是穿梭在青藏线上的气象保障兵,唐古拉山,“雄鹰飞不过去的地方”,他们却无数次奔波,战严寒、抗缺氧、斗风霜,奔赴一个又一个现场,抢修、新建自动气象站,维修保障一线处处有他们忙碌挥汗的身影。正是因为有这些幕后的“气象保障兵”在默默付出,使得格尔木市气象部门汛期服务工作有条不紊、全市人民群众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陕晓霞 金泉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