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新闻

在无人区筑起生态保护藩篱

日期:2019-05-15

2017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 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 51处世界遗产,中国第12处世界自然遗产。 无人区、藏羚羊、雪山、湖泊……这是神秘的可可西里给人的印象。可可 西里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 450 万公顷,是 21 世纪初世界 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 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1 地理和气候条件独特,孕育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在青藏高原东北一隅,由东西向近平行排 列逾 500 公里的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山及乌兰乌 拉山勾勒出“三山间两盆”、由西北向东南方向 渐低倾斜的宏大空间,被称为“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是青藏高原东部昆仑山古老褶皱 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的高原隆起之结合 部,这里地貌类型多样,平均海拔 4500 米以上,不仅有构造差异运动形成海拔 6000 米以上的极 高山,还有受构造控制的火山熔岩地貌、气候地 貌,有高寒地区特有的现代冰川和冰缘冻土,还 有最常见的流水地貌。

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长江源园区核心区域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 国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 这 里 共 有 大 小 湖 泊 7000 余 个、古 冰 川 255 条。 这里的湖泊形成年代较久,深受内陆干旱和寒 冷气候影响,湖泊群不仅滋润着动植物生长,更 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晴雨表。

气象资料记载,可可西里是高原高寒气候, 因海拔高度差异不同,气温分布大致由东南向 西北递减,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4℃ 至-9℃,地处可可西里东部边缘的五道梁气象 站 、沱 沱 河 气 象 站 年 平 均 气 温 分 别 为 -5.1℃ 、-3.8℃ ,年 极 端 最 低 气 温 分 别 为-38℃、-45℃。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 区的一半,可可西里被称为人类生命的禁区。 因人迹罕至,这里成为原始生态环境和独特的 高原自然景观保存最完好的地区。

“可可西里的独特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出 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这里超过三分之一的植物 种类和所有草食性哺乳动物都是高原特有的。”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 嘎玛才旦介绍,可可西里有 230 多种野生动物和 202 种野生植物。这里栖息着青藏高原特有物 种、濒危大型哺乳动物藏羚羊以及野牦牛、藏野 驴等多种珍稀野生物种,是藏羚羊最主要的夏季栖息地和产羔地,以及青海省域内藏羚羊越冬地,包含数条藏羚羊的完整迁徙路线。

2 申遗成功,青藏高原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诞生

很多年前,时任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管理局局长的才嘎在参加青海省两会时,建 议将可可西里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才嘎认 为,可可西里既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又有独特 的自然景观,更是独有的珍稀和濒危动物栖息 地,符合申遗条件。

2014 年,可可西里正式开启申遗之旅。同 年 10 月,青海省政府召开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第 一次会议,启动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遗产工 作。根据申报地周边交通、输油气管道、输电及 通信线路、建筑设施以及可可西里和三江源自 然保护区管理局各保护站内建筑现状,青海省 确定了整治内容,明确工作方案。

申遗,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这其中自然离不 开气象部门的助力。

为协助开展申遗工作,青海省气象局委派 省气候中心工程师李万志作为专家技术组成 员,配合青海省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可可西 里申遗考察评估。

“ 根据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我们制作了可可西里地区气候特征及气候趋势预测等材料 ,以及考察团考察时段的气候背景分析、降水概率预测等产品。”李万志说,他们还为考察团提供了可可西里地区气象数据分析 等内容,制作了可可西里地区气候摘要、气候变化情况及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水资源、生 物的影响等材料。

世界自然遗产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四项:地 质、美学、生态学过程、生物多样性,申报的项目具备以上条件之一即可。青海省申遗工作领导小组指出,可可西里申遗可以适用于以上四项 全部标准,但申遗的关键在于独特性和唯一性。

对此,可可西里申遗小组组长、北京大学 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认为,可可西里的价值独特性难以替代。申遗团队紧扣可可西里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的东西,确定了向世界遗产 委员会提交的两个标准:“ 无与伦比的自然现 象或自然美景或审美价值”“ 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以此充分展示可可西里固有和独特的遗产价值。

可可西里先天的优势和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后天的努力相结合,结果自然是好的。2017 年 7 月 7 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 41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 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 51 处世界遗产,中国第 12 处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高度评价青海可可西里的遗产价值: “ 可可西里面积广阔,几乎没有现代人类活动 的冲击。极端的气候条件和它的难以接近性 共同保护着这个最后的庇护所,它属于很多具 有全球重要性的高原依赖物种。三分之一以 上在提名地内发现的高级植物为青藏高原所 特有,所有靠这些植物生存的食草哺乳动物也 同样是青藏高原特有。提名地拥有非凡的自 然美景,其美丽超出人类想象,在所有方面都 令人叹为观止。”

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国面积最大 的世界自然遗产、第一个荒野景观世界自然遗 产,以及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诞生。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看来, 申遗成功对可可西里未来的保护工作是一个新 挑战,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将当地物种资源保 护、生态系统保护、民族文化保护有机结合,同时,做到保护与发展的协同提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然遗产保护的目标。

3 任重道远的保护之路,气象助力气候变化下可可西里水患治理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青藏公路共有四个保护站,分别是不冻泉保护站、索南达杰 保护站、五道梁保护站、沱沱河保护站;在可可西里腹地有季节性保护站——卓乃湖保护站, 负责管护可可西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 及冰川冰缘地貌,同时还担负着青藏线上的路查和生态宣传工作,是反盗猎、盗采行动的前线 指挥所。

索南达杰保护站的达才告诉记者,他们站和五道梁气象站是兄弟单位,经常互帮互助。

 “我们主要为兄弟单位每日转发格尔木市气象台制作的五道梁地区天气预报,提供相关 气象资料和探测环境保护资料,为兄弟单位巡 山提供气象保障服务。”五道梁气象站站长李路 华说,由于环境艰苦,交通不便,五道梁气象站 已全部实现自动化和人站分离。站里的同事平 时都在格尔木市气象局办公,但会定期去五道 梁气象站巡检。

 当下,保护可可西里已成为当地各部门的共同责任。正如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苏建平所说,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在青藏高原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人们通过保 护可以更好地享受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福利。

然而,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青藏高原的 气温也出现了变化,有些地方气温升高,有些地方气温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可可西里 的生态保护。

苏建平说:“ 我们主要通过湖面高低来判断气温变化,湖面升高是气温升高引起地下冻 土、冰川、雪山融化的结果。近年来,可可西里 地区的几个湖的水位都上升了,说明可可西里 的气温也在上升。气温升高有两种可能的结 果,一是干旱化加剧,另一个是因降水增加而 变得湿润。”

自 2006 年以来,卓乃湖系列湖泊面积均呈 持续扩大趋势,并发生溢流,出现水患,对可可 西里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徙产生影响,大量湖 水冲毁草地,对生态造成威胁。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遥感专家陈国茜介 绍说,根据 EOS/MODIS 卫星和高分 1 号数据遥 感监测显示,2016 年到 2018 年,可可西里盐湖面 积呈显著扩大趋势,2018 年可可西里盐湖水体 面 积 达 到 196.35 平 方 公 里 。 从月季变化看 ,2016 年到 2018 年,可可西里盐湖逐月水体面积 1 月到 5 月逐渐减小,6 月到 12 月又逐渐增大,其中 8 月到 10 月具有快速扩大的特征。

 “盐湖水体面积前期缓慢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可可西里地区气候暖湿化的结果,而后期面积急剧扩大是由于盐湖上游的卓乃湖溃堤,导致下游三个湖泊和盐湖串连成一体;冰川和冻土融水可能是引起可可西里盐湖水体面积扩大 的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中科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副站长谢昌卫分析称,后期盐湖水体面积还将呈稳定增大趋势。

长期气象监测结果显示,1961 年到 2012 年, 可可西里所处的三江源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升 高,年平均升温率达每 10 年升高 0.38℃;降水量 呈微弱升高趋势。其中,地处可可西里的五道 梁气象站是三江源地区降水增加最多的地区。

 “我们根据可可西里湖泊群周边 4 个气象站 点 2017 年 和 2018 年的降水资料分析,楚玛尔河、不冻泉、五道梁和玉珠峰 2018 年累计降水量 (1 月到 11 月)均明显高于 2017 年,降水偏多可 能是造成 8 月到 10 月盐湖水体面积扩张速度加 快的主要原因之一。”陈国茜说,气象部门将继续做好遥感监测和气象数据分析工作,为可可 西里水患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申遗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一直以来,可可 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相关部门都致 力于加大反盗采力度、保护野生动物、治理可可 西里水患等工作。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局局长布周说,申遗成功是万里长征的第 一步,未来,保护管理可可西里遗产地的责任更加重大,管理局将持续做好世界自然遗产地保 护工作,开展专项巡山行动和遗产地保护宣传, 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和保护管理设施建设,传承 和发扬“可可西里坚守精神”,在这片广袤的无人区筑起生态保护的藩篱。(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宛霞 金泉才 发布时间:2019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