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新闻

“农民夜校”在羊隆村开课了

日期:2019-07-24

在化隆县阿什努乡的羊隆村,每到星期四晚上,村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往村上的扶贫工作站走去,这是村民们一年多时间来形成的习惯,也是他们接收外界知识的新渠道。自羊隆村“农民夜校”开课后,羊隆村的夜晚变得热闹了不少。

羊隆村,地处大山绵延、山路崎岖的地带,下雨天、下雪天村民们只能待在家,无法外出进行生产活动。许多村民世代都居住在大山里,对不便的交通和捉襟见肘的生活都习以为常,村上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村民仍旧延续着祖辈们留下来的耕地手艺,靠着一亩三分地维持生计。

2018年3月马恩洲从省气象局来到羊隆村任“第一书记”。随着他对羊隆村的了解不断加深,对贫困户的贫困原因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看到羊隆村的贫穷并不单单在于自然条件的恶劣,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村民们文化知识的缺乏和思想意识的落后。

为此,马恩洲在深思熟虑之下,想用开办“夜校”的方式,让当地群众汲取知识的营养,了解外面的世界。后经省气象局机关党委的大力支持,马恩洲用1万元办学经费,购买了桌椅、书柜、办公桌等,2018年6月份办起了“羊隆村农民夜校”。

虽然村里的农民夜校就设在离村清真寺不远的学校里,但在最初的几天时间内,没有村民来参加学习。这一情况,给了马恩洲“当头一棒”。但是学校已经有了,可不能说放弃就放弃,为此,马恩洲和村党支部书记赵生玉挨家挨户进行动员,从刚开始的1人到后来的20多人,“农民夜校”终于开课了。

没有老师,马恩洲就和村党支部书记赵生玉上课,课程主要是结合全村的扶贫工作实际,贴近新时代乡村振兴、扶贫政策、农村适用技术及脱贫致富等内容,针对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马恩洲重点讲解放思想、外出务工、发展生产方面的典型故事,激发贫困群众通过自力更生脱贫致富、通过发展生产走上富裕的道路,引导群众走出去打工或学手艺、开饭馆。

在“农民夜校”持续不断的教育下,不少村民的“等、靠、要”思想日渐转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已有13人外出务工,其中建档立卡户5人,外出后,人均收入每月在4000元以上。村内4户养殖户,其中3户建档立卡户,通过在夜校学习牛羊养殖技术,开始发展养殖业,2户村民的绵羊育肥产业已经发展到150头以上,1户黄牛育肥产业也已发展到10头。

通过夜校,马恩洲着力改善农村党组织比较软弱涣散的状态和党员人数少、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现象,在夜校的培养下,3名羊隆村的党员发展对象在去年年底顺利发展成了羊隆村的新党员。

在羊隆村这个只有20多户老弱病残居住的贫困村庄,马恩洲和扶贫工作队员的一系列工作都给大家带来了脱贫的信心。如今,他们居住和工作的村委会小院子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成了假期里学生们的补习场所、成了群众诉求心声、诉说困难的好去处。“有事去找工作队的马阿爸”成了村民们的共识,马恩洲一家人和扶贫工作队员也成了大家的“好亲戚”,谁家做了油饼,谁家熬了奶茶,都会时不时地给他们送去。

今年3月份“羊隆村农民夜校”正式挂牌运行,给羊隆村这片曾经寂静的土地带来了一片生机。过去一年时间,马恩洲把农民夜校办成了村上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的中心、村民们学习的学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课堂、学生补习文化的教室、留守儿童的乐园,让更多的村民从农民夜校中走了出去、富了起来。(来源:海东时报 发布时间:2019-7-24 作者:李晓娟 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