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新闻

长江源头的“网红”站长——记青海省沱沱河气象站站长王烈福

日期:2019-10-28

黝黑的皮肤,炯炯有神的双眼,还有发紫的嘴唇。初见王烈福,是在今夏的一个傍晚,他提着刚刚检修过的探空仪,站在青海省格尔木市火车站的站台上,准备前往全球海拔最高的探空气象站——沱沱河气象站。

“穿的还是太少了,上山肯定会冷的,我得给你找件衣服。”见面的第一句话,王站长便像老朋友一样对记者说。

2010年,23岁的王烈福来到海拔4533米的沱沱河气象站。在这个“雄鹰都飞不过去的地方”,他坚守了10年时间,寒来暑往中迎接和送走的新老同事有近20位。10年的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10年来的无私坚守,不仅是他独特的记忆,也引来各地媒体纷纷报道。如今,他已经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网红”。对于这个光环,王烈福觉得受之有愧,因为这是大家共同付出的结果,身为站长理所应当要关心和照顾好自己的“战友”。

今年八一建军节当天,长江源头寒风凛冽,沱沱河气象站上空国旗飘扬。6时20分,他准时到达值班室,开启雷达,准备探空仪和气球,放球观测,读取数据,整理发报……忙完这些工作后,他便开始巡查站上的设备仪器和业务系统,确保一切运行正常。吃过早饭后,他又组织大家带着观测仪器去牧草监测点进行土壤水分观测。大草原上基本没有路,所以王烈福只能带领几位男同志背着女同志过河前往。完成工作返回途中,大伙儿按照惯例开始清理沿途垃圾,等回到站上已经是中午了。

沱沱河气象站的工作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建站之初,职工的工作生活所需照明只能靠煤油灯,取暖设备是汽油桶改装的简易炉。想要饮水,得去河里砸冰取水。冬天,冷风从墙缝里钻入,冻得人直打哆嗦。如今,新的值班生活用房已经建成使用,用电和取暖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但缺水仍是困扰气象站的大难题,而食物无法及时补给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今天怎么又是土豆?都吃好几天了。”“不错了,昨天是炖土豆块,今天是炒土豆丝,明天还可以做个土豆饼。”两位年轻同事因为连续吃了几天土豆互相开着玩笑,这话让王烈福听在耳朵,却酸在了心里。由于地处无人区,碰上大雪封山的“菜荒”时期,站里的伙食只能是馍馍就咸菜。只要站上有人下山,回来时肯定是满载而归,这早已是惯例。

“没菜缺水,我们都能克服。我最害怕的就是同事感冒生病。这里缺医少药,离格尔木市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如果感冒了,再加上高原反应,很可能会出人命的。”王烈福说,“所以,一有时间我就会组织同事,和兵站、卫生院等单位搞联谊活动,这样大家有困难可以互相照应一下。在这个地方,朋友多了是好事。”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沱沱河气象站获取的气象资料可弥补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气象观测空白,对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研究有着关键作用。王烈福带领他的团队继承了老前辈“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甘落后”的精神,克服缺氧、缺水、缺电、缺菜的困难,担负着观测气象基础数据的使命,为政府、民航、军队、铁路提供气象保障服务。面对全年冰冻期331天、平均大风日数172天的考验,王烈福与同事从未退缩,大风放球全员出动、及时抢修故障仪器、集体捡拾环境垃圾、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开展野外观测试验。在他的带领下,气象站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同事们团结向上。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气象站为长江源及可可西里生态保护、青藏铁路建设运行、高寒科学试验等提供准确可靠的气象保障服务。“青海省气象局先进集体”“青海省气象部门先进个人”“格尔木市气象局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是对他及其团队的充分肯定。

家庭,是王烈福最不愿提及的一个词,因为他觉得自己亏欠家人太多。虽然嘴上不说,但提起妻儿,他觉得十分愧疚。为了让年轻人过年能回家团聚,好几个春节,王烈福都选择坚守岗位。每次好不容易回到家,刚和儿子熟络没两天,却又因为工作的原因需要回到站里。

离别时,孩子哭着不让他走。即便他内心千万个舍不得,但也只能咬咬牙离开。“身为党员,舍小家顾大家是应该的。这是我的工作,我一定得把它干好,明年一定陪你们娘儿俩过个年。”王烈福说。

上山的路崎岖坎坷,有时下雪封山一连就是好几天,还很可能会错过临时停靠沱沱河的进藏火车。在这条路上,王烈福已经走了10年,期间的孤独和酸甜苦辣可想而知。他说:“我的想法很简单,干好工作,放好球,管理好气象站,照顾好大家就行了。”这,就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初心。(作者: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张琪 记者 金泉才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9年10月28日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