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新闻

护三江源头 谱多彩新篇

日期:2019-12-05

从新中国成立前寥寥几个测候所到目前基本满足气象预报预测服务的700多个气象站点,从广播、报纸的单一发布方式到现在多达十几种天气预报服务发布渠道,从当初的观云测天到如今构建起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气象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等业务领域不断拓展。70年来,一代代青海气象人在艰苦的环境下砥砺前行,在高原大地上谱写出气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艰苦创业

气象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青海省只有西宁、都兰两个测候所和西宁飞行气象台,气象观测项目单一,仪器型号不统一,设备陈旧简陋,气象记录资料残缺不全。1952年8月,青海省在玉树建起解放后第一个新型气象站;1952年10月成立西宁气象站;1954年8月,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青海省气象局。从1956年8月1日起,青海省气象部门开始在青海广播电台和《青海日报》上向各族人民群众发布天气预报……

2014年,青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指导意见》,大力支持气象现代化发展。2016年和2019年,青海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署省部合作协议,共推气象现代化建设。2018年,青海省委省政府首次将省气象局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

截至2018年底,青海省气象部门已初步建成地基、空基、天基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不断优化。全省建成各类地面气象观测站745个,其中5个乡级以下高海拔艰苦气象台站实现无人值守,13个国家级气象站被列入中国百年气象站名录。地面天气站、区域站、GNSS/MET站、空间天气站,以及雷电、环境气象、农业气象、交通气象等观测站网日趋完善。3部C波段、7部X波段、1部风廓线L波段天气雷达基本覆盖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域,并建成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监测能力显著增强,科学布局的具有高原特色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基本建成。

此外,全省气象部门组成了由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与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商业、能源、交通、水利、国土资源、环保、旅游、航空、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气成分分析与预报预警、沙尘暴天气监测与预报、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响应等气象保障服务也迅速发展。目前,气象服务已基本覆盖青海省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各个领域,气象服务的经济社会效益投入与产出比达1∶40。

诺木洪气象站科技人员在开展枸杞特色观测。

防灾减灾

切实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

青海省地形复杂,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雪灾、冰雹、山洪、霜冻、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省气象部门始终把监测、预报、防御灾害性天气气候,以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气象工作的根本宗旨。

气象预报准确率是气象服务的生命线。目前,省气象部门实现了国、省、市(州)、县级高清视频会商系统互联互通;初步建立起时间分辨率为3小时、空间分辨率为5公里的0-10天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并实现业务单轨运行;多种数值预报模式得到落地并在预测预报中发挥作用;同时,建设智能气候预测系统平台和气候监测评估一体化平台。全省天气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群众认可度不断提升。

为使气象信息尤其是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发布,省气象局制定了《青海省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规范》,增强针对气象灾害的有效应对和快速反应能力;组织各市州开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对象信息更新和备案工作,将预警信息服务对象分类录入预警信息库。2018年7月16日,青海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大大提高了预警发布准确率。据统计,2018年共计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2741条,全省预警信息短信发送累计达5372.8万人(次),发送给政府及各部门决策人员177.6万人(次)。

目前,青海气象部门已基本建成市县一体化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决策气象服务业务平台、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平台、青海省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评估预警一体化平台;不断健全和优化决策气象服务工作机制和流程,强化面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连续多年为“青洽会”“环湖赛”等大型社会活动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此外,省气象部门与农牧、林草、交通、水利、地震、环境、电力、能源等十余个行业部门进行深入合作,建立起针对各个部门的服务机制和定量服务指标,并为各个部门建立业务或科研团队,提供经常性服务产品。目前,服务产品共37类,提高了专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高科技气象设备保障环湖赛顺利进行。

政府主导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在青海省生态气象中心,架设在墙面上的几台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清楚地显示着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等多颗卫星的运行轨迹,各种卫星遥感资料接收和处理系统一应俱全,为政府及社会提供的遥感服务产品种类繁多。

近年来,气象部门已完成对EOS/MODIS系统的改造升级,安装大型磁盘阵列等存储设备,具备多频段、多颗卫星、多种数据的接收能力,遥感监测、评估能力不断增强。

“做好牧区积雪监测,发布决策产品。”在青海省生态气象中心重点工作安排栏中,写着这样的内容。遥感专家陈国茜说,冬季青海南部牧区有积雪,气象部门需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加强积雪监测,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青海湖面积、可可西里系列湖泊面积、青南牧区积雪覆盖面积等分析资料,都是从这里发出去的。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先后制定重要文件,从政府层面统筹谋划生态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气象部门积极行动,于2018年成立青海省生态气象中心,明确开展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服务的职责。随后,由“一个中心、三大平台、六大体系”组成的“136”青海生态气象保障服务格局构建完成。

2019年,省生态气象中心三江源分中心、祁连山分中心相继挂牌成立,开始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生态气象服务产品。通过前期建设,生态气象监测预警和评估作用更加显著,生态气象综合观测体系进一步优化,生态修复型人影作业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气象保障标准体系基本确立,为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去冬今春雪灾期间,气象工作者在实地测量雪深。

对标需求

提升生态气象服务科技含量

在位于三江源核心区隆宝湿地的高寒湿地生态气象实验站里,各类高性能气象和生态要素监测仪器齐全,24小时不间断将监测资料上传至省气象局,在分析生态环境状况、气候变化情况及开展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省气象部门加强生态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建立了以卫星遥感为主、地面监测为辅的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站网,建成各类生态气象监测站156个,建成包括“一基地、两站、三场和一中心”的青海高寒生态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基地,实现对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全方位、多层次、长序列的生态环境监测。

此外,为让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气象部门动态发布重点生态功能区气候影响评估和服务产品,包括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柴达木和东部城市群等五大生态功能区气候评估报告和生态环境监测报告。围绕国家公园建设,气象部门先后发布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报告(2004-2015年)》《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报告》,并连续多年发布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公报、气象灾害公报、大气本底监测评估报告,以及三江源冻土变化、格拉丹东和阿尼玛卿冰川变化等专题服务产品。

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支撑着生态气象服务业务。气象部门积极开展高寒生态退化机理和修复技术研究,针对三江源高寒退化湿地和环青海湖退化草地,开展生态-气候相互作用和反馈科学研究,揭示不同生态类型的退化机理,引进、研发针对性修复技术,取得明显效果。“青海湖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湿地恢复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2018年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位于海南州瓦里关山的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自成立以来,密切观测我国大气化学成分演变情况,绘制的二氧化碳变化曲线图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展环境外交的重要基础资料。

玉树州隆宝高寒湿地生态气象试验站。

向天索水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虽然身处“中华水塔”区域,但是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板”,而人工增雨作业是目前比较成熟且最有效的“向天索水”技术途径。除了做好抗旱人工增雨作业外,气象部门还根据实际需要,在重点生态保护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量,助力生态环境保护。

省气象部门建成由天气雷达、地基微波辐射计、闪电定位仪、GPS/MET水汽遥感探测仪、机载云粒子测量系统、雨滴谱仪、区域自动气象站等组成的综合观测系统,为科学监测评估青海高原空中水资源、有效识别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和定量评估作业效益提供了基础支撑;建成现代化的人影综合业务平台和空域自动申请系统,实现空域申请自动化和决策指挥科学化。

经过多年发展,省气象部门在三江源开展人工增雨的作业规模显著扩大。目前,三江源地区布设的火箭、燃烧炉地面作业点已达到101个,飞机作业范围基本覆盖了整个三江源区域。每年有两到三架人工增雨飞机,在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生态脆弱区、水源涵养区、草原林区开展常态化、规模化人工影响天气空中作业。通过实施作业,三江源地区黄河径流量增加了6.9亿立方米。水源涵养功能增强,湖泊湿地面积扩大,植被覆盖率提高,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

每年夏秋季,气象部门还开展人工防雹作业,成为农民丰产增收的“守护神”。2018年,东部农业炮控区总受灾面积4.8万亩,人工防雹减灾面积为52.67万亩,人工防雹减灾率达91.6%。

在中国气象局人影业务现代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终期评估中,青海省人影业务现代化和安全管理行动计划分别位列全国第12名和第7名,获得“双优”评估成绩。

“空中国王350”人工增雨飞机在三江源进行增雨作业。

截至今年11月12日,青海省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已经完成101架次的飞行任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规模创历史新高,人工增雨(雪)在养护水资源、改善水文状况、保护植被和抗旱减灾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金泉才 张琪 赵全宁 张茂 刘文军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