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新闻

攻坚克难,让“风云”可测

日期:2021-11-24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在省、州、县三级气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根据全省的天气和地形特点,青海省气象部门初步形成了从地面到高空的天气监测、从站点到格点的天气预报、从粗犷到精细的气象服务,实现了从有到优、从粗到细的气象事业蜕变和跨越。现如今,青海气象人勇于“担当”,全力以赴,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科技志气,攻坚克难,奏响了青海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长江、黄河、澜沧江从青海发源,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地位,让全省的气象监测预报显得工作十分重要且任重道远。

从手工绘制天气图到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人机交互分析;从经验外推到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机器学习智能预报;从单一的短期站点预报到临近、短时、短期、中期的全时效、无缝隙的格点预报;从天气状况、气温、风力风向的少数要素预报到涵盖全气象要素的预报;从暴雨、暴雪的气象灾害预警到涵盖全部气象灾种的气象灾害预警及地质灾害、山洪灾害、重污染天气等气象风险预警和影响预报。每一次进步,都是我省气象工作者对科技瓶颈的突破和自我的超跃。

科技创新赋予了高质量发展动力和活力。我省气象部门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数值气象预报、气象卫星资料应用、现代化气象装备等方面,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业务平台和体系,通过创新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在采访中,青海省气象台副台长、青海省首席气象专家王振海的细致专业、认真周到让记者记忆深刻。但面对“全国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全省优秀值班预报员”“青海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和荣誉,王振海淡然处之,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气象科技工作者,最关注的还是预报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他说:“我们青海气象人要有自己的科技自信,更要有直面差距、找准定位、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气,还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科研定力,通过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推动青海气象科技高质量发展。”

所有的努力浇灌出累累硕果:“十三五”期间,青海省气象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日益显著,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全面增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气象发展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建立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职责明确、运行稳定的观测业务体系,青海省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明显提升;建立时间分辨率3小时、空间分辨率为5公里的青海省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实现了从站点预报向网格预报的转化,无缝隙气象预报业务初步建立;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获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2项、厅局级科研项目296项,科技成果认定212项;“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不断完善,“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断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稳步提升;生态气象服务成绩斐然,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成效显著,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新时代新征程路上,面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新要求和新需求,现行观测站网布局和观测能力仍有待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短板突出,极端天气预报能力不足,气候预测准确率有待提升。因此,我省还需要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气象支撑能力,切实将精密的监测数据、精准的天气预报以及精细的服务材料按需及时送达决策者、生产者和人民群众,为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宋翠茹    发布时间:202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