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新闻

青海气象:掌握天宇波云背后的“密码”

日期:2021-11-26

11月16日,记者走进位于青海省气象局4楼的省气象台。一进门,在右手边,6块电脑屏幕连成一线,仔细一看,屏幕上正闪烁着我省各市、州、县及县级台镇的实时图像与数据,就像老天爷的“脸色”。省气象台的工作人员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准确无误地捕捉这些图像与数据的细微变化,仔细认真地用最新的大数据资料分析研判天气将来可能的变化趋势,以便在老天爷“变脸”前及时向全省各地发出预警。


青海省气象台综合业务平台主界面。


青海省气象台首席专家正在分析天气形势,制作格点天气预报。

织密气象监测网,按下精密监测“快进键”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域广袤,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天气系统的启动区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天气变化有较大的影响。

“现在,我们主要做的是精密监测、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你看,这边是我们精密监测的平台,可以看到全省所有县级台镇的天气实况景象。”青海省气象台副台长、青海省首席气象专家王振海介绍到。

如今,在省、州、县三级气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根据全省的天气和地形特点,青海气象完成了从地面到高空、从空间到时间的布局,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的历史性跨越……

据统计,截至2021年7月底,全省建成国家气象站54个,区域自动气象站721个。这些基础气象设施都在逐日逐小时甚至到逐分钟扫描着我省出现的各种大气数据。特别是我省建成使用的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可以精细地监测到方圆150公里之内的天气状况,尤其可以对夏季强对流天气做非常详细的全维度“B超”扫描,是监测精密和预报精准的重要保障。

看似只是数据的简单汇合,实际上是全省各市、州、县的紧密协作,上下联防,左右联报,意义重大。全省可以实时共享数据、及时开展视频会商,还可以互相查漏补充,避免漏掉中小尺度重要的天气过程。

王振海介绍,每年有相当一部分天气过程是从我省天气系统的上游地区新疆来的,省气象台第一时间监测到后,就会及时通过微信群、一体化业务平台、视频会商系统等多种渠道,组织会商研判对我省的影响时间和影响区域,提醒各市、州、县地区在合适的时间点发出相关信息和预警。

从春季“3·16”严重沙尘天气和持续大范围雨雪天气到夏季“7·25”大到暴雨和夏末秋初持续强对流天气,从秋季“10·18”极端暴雪到刚刚过去的“11·7”极端寒潮天气,“每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我们通过紧密监测和科学研判,及时精准地发布各类预报预警,做好做细气象服务,切实筑牢筑实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王振海说。

随着各种地基、空基、天基三维智能自动监测、实景监测等资料实时传输到省气象台,加上海量的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为我省精准制作天气预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生态气候变化综合立体监测和精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使得青海气象现代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攻克关键技术,调出“精准预报”加速度

要准确预报青海72万多平方公里的天气,难度很大。青海省北部祁连山脉巍峨横亘,南部昆仑、巴颜喀拉及唐古拉等山脉屹立雄峙,西部盆地戈壁辽阔广袤,而东部则河谷蜿蜒纵横。独特的地势地形和复杂的下垫面,导致青海省气候多样,天气多变,灾害性天气频发多发。要想实现精准预报,不仅要抬头看天,更要低头看地。

“你看这张图,显示的是中心城区风力点。我随便点击一个位置,比如西关大街。一旦超过设定的阈值,系统会自动向省气象台的工作人员和首席发出提示,我们会及时分析研判,进而进行预报和预警。”王振海在“青海一体化灾害预报短临系统”上做演示,该位置的降水、气温、风等其他状况显示在一个小方框里。看似简单,实际上会有很多关键的、“卡脖子”科学技术问题亟待解决。精准预报的前提,是不断攻关升级的预报技术在背书。

记者了解到,“青海省气象台综合业务平台”已经实现了全省各类温度、气压、湿度、降水等气象要素以及PM2.5、PM10等环境要素的精密监测全覆盖。各类高密度的监测数据互联共享,使得我省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升,而这两个平台均为省气象台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

是使命,也是担当。近年来,省气象台持续开展本地化数值模式释用技术研发,发展自主可控的本地化算法体系,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温度、降水及强对流天气高原特色客观预报系统等,为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了预报员转型和研究型预报业务的开展。同时,建立并强化数值预报模式检验评估业务,提升检验对预报业务的支撑能力。

不仅如此,省气象台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的集中攻关。围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报和服务需求,持续开展重大天气气候机理研究。开展公里级气象要素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研发,提高重点区域灾害天气的气温、降水等要素预报准确率。加强卫星遥感资料在数值预报、天气分析、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应用。开展气象服务专业模式及灾害风险防范、影响预报、智能决策重点领域模型、算法研发,强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城镇24小时晴雨、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网格预报准确率等关键预报考核指标分别达到85%、75%和72%,月气温、降水预测准确率分别达到86%和69%。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平均准确率为85%,预警的时间提前量达到33分钟。

做好精细服务,当好权威气象信息“发声筒”

“冷空气又来了,这次的主题是:降温和吹风!预计,19日夜间至21日,我省北部地区气温将持续下降,最大降幅达6-8℃。局地,甚至会出现10-12℃的降温。21日夜间至22日,东部农业区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会下降到0℃下……”这几年,公众可以感受到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打开手机上的微信就能收到省气象台发送的服务提醒,可以轻松又准确地获取未来好几天的天气情况。

2019年,青海省气象台启动智能网格预报业务,预报的精细化程度有了质的飞跃,让公众可以打破时空限制,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App、微博等方式随时随地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

“以前错过了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就麻烦得很!现在微信上关注了天气预报,就能根据通知和提示安排生活。”省城市民唐芳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公众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多新需求,也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要求。青海气象既要保证服务及时,更要保证服务有效,始终坚持做好权威气象信息“发声筒”,正面引导,拓展信息发布方式,拓宽发布渠道,细化指导范围,做好精细化服务,打通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

2021年7月24日至26日,青海大部出现入汛以来影响范围广、降水强度大、局地性特征明显的最强降水天气过程。祁连、都兰、共和、兴海、贵德遭受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关键时刻气象服务冲锋在前,各项预警预报准确及时,服务优质高效,为有效减轻或避免了灾害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我们正积极推进信息化推进智慧气象与各领域融合,为决策、为生产、为民生提供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普惠气象服务。目前,我省天气预报时效已达到240个小时,空间分辨率精细到5公里格点,时间分辨率达到3小时。”王振海告诉记者。

一路走来,青海的天气预报服务工作正向着“早、准、快、广、实”跨步发展。新时代的青海气象人发扬新青海精神和“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从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四个维度守护青海的风调雨顺,为青海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气象力量”。(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宋翠茹    发布时间:2021-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