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气象部门在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推进高质量发展上担当作为 助力打造生态文明新高地
6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要求牢牢把握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青海气象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在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推进高质量发展上担当作为。“三位一体”助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2023年,三江源地区年均增加降水23亿立方米,祁连山地区年均增加降水3.7亿立方米。
位于青海省南部、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又称“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近年来,为构建生态气象、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双碳目标“三位一体”生态气象业务格局,青海省气象局成立省生态气象中心和三江源等3个生态气象分中心,推进实施《青海省生态气象保障服务示范省建设方案》,开展国家公园气象保障服务示范建设,切实发挥气象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保障性作用,全面助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建园前后,青海气象部门发挥生态监测优势,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多次与三江源公园管理局联合发布生态气象公报。
此前,省气象局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气象部门提供的生态气象监测数据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实用性,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办公室科研监测科负责人高雅月说。
不仅如此,2024年,省气象局与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强化协作,强化共推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和气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工作,联合印发年度工作要点,明确7条12项任务,建立完善工作协调、共建共享、联席会议机制。
先行先试探索推动应对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青海气象监测资料显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全省气温持续升高,平均每10年升高0.36℃,柴达木盆地升温最明显。
为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22年6月13日,青海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先行先试行动方案》,主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先行先试工作。
针对可可西里盐湖、木里煤矿、国家公园等重点区域,青海气象部门开展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及时发布气候预测和气候评价报告,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咨询,获青海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依托瓦里关中国全球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独特优势,省气象局设立中国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青海基准分中心,以推进青海省温室气体及碳中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青海省全球大气本底与生态大数据应用创新平台成为该省十大国家级创新平台,2023年,青海气象部门依托该创新平台,推动跨部门、跨领域青藏高原碳与气候变化监测科技创新联盟组建,25个单位积极响应。
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先行先试的探索中,省气象局开展冰冻圈气候变化监测评估预估服务,持续完善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数据集,开展青海省冰川资源分布现状、冰川时空变化趋势以及冰川异常变化特征的统计分析,建立气候变化对冰川影响评估模型,分析评估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柴达木盆地内陆河流等径流量的影响。
2023年,省气象局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编制青海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气候暖湿化明显,植被固碳能力不断增强》《祁连山国家公园气候变化监测公报(2022年)》等决策咨询报告7篇,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青海推进实施产业“四地”——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建设全面起势,青海气象部门主动融入“四地”建设中。
开展气象因素对盐湖产业的影响评估技术研发,为盐湖企业生产调度提供气象保障服务。青海气象部门在盐湖产区建设自动气象站,开展观测服务,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为盐湖企业生产调度和防灾减灾提供服务保障。
青海气象部门与国家电网、国家能源、国家电投、三峡集团等能源企业深化合作,围绕企业需求开展高影响天气预报、能源保供、太阳能资源预报、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等服务,建成长中短辐射预报预测等新能源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围绕新能源发电提质增效需求,深入开展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技术研发,建成光伏发电、风功率预报预测和辅助决策系统。在青海省发展清洁能源的“主阵地”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气象部门从选址、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到工程防雷设计,从安装国内先进的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系统到提供及时的气象预警服务,围绕产业全链条,提供跟踪式气象服务。“我们联合青海省气象服务中心,为重点项目定制化开发了气象服务平台,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有效提升了发电效益。”海西州气象局灾害防御中心主任徐炜说。
青海省气象服务中心开发“青旅天气”微信小程序,基于智能感知技术,为青海湖旅游提供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开展甘青大环线、青海湖大环线等旅游线路推介工作,助力推广三江源溯源之游、雪山探秘之游、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之旅等生态旅游线路;结合不同景区的气候特点和植物景观的物候特点,研发赏花、雪景、日出日落、星空等特色景观指数预报产品;针对天气对旅游行为的影响,发布旅游适宜度、着装、紫外线等生活气象指数。(来源:中国气象报 6月24日03版 作者:金泉才 祝存兄 赵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