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气象局

砥砺前行 奋发蹈厉 高原气象展新姿 ——青海气象观测现代化建设纪事

日期:2021-05-24

2000年以来,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青海气象观测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青海省气象局紧密结合青海省具体实际,实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气象观测现代化建设步伐,依托中国气象局“大气监测自动化”工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人工增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青海省支农资金、以及“生态文明先行区”等项目,青海气象观测现代化建设工作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从发展规模、服务能力、现代化建设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青海小网”——开辟全国地面观测自动化建设先例

1999年下半年,《青海省灾害性天气监测系统》项目(下称“青海小网”)在北京论证,并与中国华云公司签订合同;2000年9月8日,由中国气象局投资3000万元,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芬兰Vaisala公司生产Milos500自动气象站的 “青海小网”正式启动,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和青海省政府副省长穆东升在西宁气象站共同揭开了“青海小网”建设的序幕。“青海小网”在中国气象局领导和中国华云公司、中国气象科学院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协助下,在我省气象部门各级领导以及参与系统建设全体人员的通力合作下,2000年月11月27日,34个基准、基本站全部顺利完成了Milos500自动气象站建设,并于2001年1月正式开始业务运行;在22个供电无保证的站建设了太阳能电站。次年,16个站完成了中国华云公司生产的CAWS600型自动气象站建设。

青海省气象局技术人员参加了中国气象局制定的《Milos500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用本)和《地面气象遥测站业务规章制度》。制定下发了《Milos500自动气象站值班规定》、《Milos500自动气象站记录整理规定》、《Milos500自动气象站仪器设备日常维护规定》、《Milos500自动气象站系统设备使用规定》以及《Milos500自动气象站业务软件管理规定》,使得“青海小网”运行规范有序。青海省气象局对在“青海小网”建设中涌现出的海西州气象局等3个先进集体和韩忠元等15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创新机制——开创全国无人值守模式先河

青海省气象局历届党组十分重视高海拔艰苦台站业务运行机制,并将“提升气象监测能力、逐步将高海拔艰苦台站改建为无人值守方式”做为“十三五”气象业务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2017年上半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严金海赴五道梁气象站视察慰问一线气象人时要求青海省气象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切实关注基层气象工作,关心艰苦气象台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特别是要研究建立艰苦气象台站工作人员补充和交流轮换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以解决艰苦台站气象职工的实际困难。2017年下半年,青海省气象局党组围绕我省实际提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提质增效,改变传统模式、创新发展思维,”在青海10个乡以下艰苦台站中遴选自动化程度高、台站设施完善、地方无气象服务需求的清水河、五道梁、托勒3个国家基本站开展无人值守试点工作,并得到中国气象局的批复。2017年9月下旬开始建设,11月1日开展业务运行。

青海省气象局确定以先进观测和信息技术为抓手,打造具有高原特色艰苦台站运行新机制的工作思路,在全国率先推行高海拔艰苦台站运行新机制,解决了艰苦台站人员的身心健康、职工看病就医、生活保障、小孩上学、年轻人找对象等长期困扰青海气象部门艰苦台站业务运行的历史遗留问题。大胆探索优化业务流程、整合工作任务、异地辅助观测等多种工作方式改革,全面实现值守无人化。以气象业务科技改革为契机,优化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体制与机制,并结合青海观测业务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全面推进我省高海拔地区乡以下国家级站实现气象观测无人值守工作;为探索高原地区高海拔乡以下艰苦台站业务运行机制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彻底解决全国艰苦台站业务运行机制有长期性、复制性、引领性和示范性作用。

    2018年1月,青海省气象局《采用先进观测和信息技术 创新运行机制 推进青海艰苦台站观测业务无人值守》获中国气象局2017年气象部门创新工作项目。

2018年底,在先期开展无人值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在野牛沟、茶卡、冷湖国家基准站及小灶火国家基本站4站开展无人值守工作;同年,在祁连、贵德、西宁、大通、乐都、循化、化隆7站开展局站分离无人值守工作;2020年又在尖扎、河卡、江西沟3站开展局站分离无人值守。

争先创优——561人次获“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

 中国气象局《气象测报开展优质竞赛及奖励“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授奖办法》活动开展以来,全省气象测报人员争先创优,认真执行气象观测规范、技术规定和业务规章制度,坚守业务一线,为提升气象测报业务质量和保障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截止2013年,全省561人次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其中:地面气象观测业务459人次、高空观测业务96人次、农气观测业务6人次。

观测质量体系——获CQC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为保证全省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业务工作有效开展并持续改进,强化落实体系运行职责,充分发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效益,2019年起,青海省气象局围绕中国气象局推进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有关部署和要求,将全省气象观测涉及的站网管理、运行管理、装备保障、标准质量、信息传输、质量控制、数据存储、项目建设等业务纳入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涉及6个内设机构、7个直属单位、9个市(州)气象局及辖区42个县级气象局。截止2020年底,全省通过培训考核,154名同志取得省级内审员资格、1名同志取得国家级内审员资格。

经过两年的体系建设和试运行工作,每年组织开展全省范围体系内部审核、管评和第三方外部审核,提出资源投入建议,协调解决体系运行中的重大问题。青海省气象局于2021年1月20日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标志着青海省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认证,并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同时,为了做好青海省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业务运行工作,青海省气象局制定印发了《青海省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组织管理办法(试行)》和《青海省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业务运行规定》。

地面气象观测——全面实现自动化

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2018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气函〔2018〕84号),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方案的通知》(气发〔2018〕83号),在黑龙江、安徽、山东、湖南、广西、青海、新疆7个试点省(区)气象局开展全省试点;自2018年11月15日起,青海省所辖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52个,其中:16个基准气候站 、19个基本站 、17个气象观测站按照《青海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开展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试点工作。主要试点内容为,一是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试点改革内容包括优化调整观测项目和任务、再造观测业务流程、科学配置岗位职责、科学评估试点情况等。二是试点工作期间,观测业务采用双轨并行方式,数据传输业务按照中国气象局预报司、观测司的统一安排进行(前期新长Z文件和BUFR并行传输,后期采用BUFR传输)。

根据中国气象局观测司关于同意黑龙江省气象局等单位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试运行实施方案的函(气测函〔2019〕71号文),我省2019年6月15日至12月31日开展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试运行。国家气象观测站中的原国家一般气象站取消人工定时观测和天气现象连续观测及值守班任务,采用单轨运行的方式,其他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采用双轨并行方式。

期间,全省配置与自动化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全省50个国家站均配备了双套自动站设备(主站为DZZ4型自动站、26个备份站为Milos500、3个备份站为CAWS600),其中21个站为双套DZZ4自动站;50个站新增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能见度仪、降水现象仪、日照自动观测仪(其中9个站安装了双套设备)、25个站安装了雪深自动观测设备(9个站为双套设备)。全省各台站宽带网基本实现了一主一备,主线路采用中国电信专线传输,备份线路采用中国移动专线传输,各台站均配备了主备路由器、交换机、UPS以及相关机柜等设备。有14个站配备了通信网络设备,完成了信息网络业务升级改造。切实发挥了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益。

2020年4月1日起,按照《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业务运行方案》,全省开展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正式业务运行。年底全省新增52套多温雨、52套天气现象智能视频观测仪、7套酸雨、5套辐射、35套冻土等观测设备的建设已全部完成。2021年1月,35套冻土自动观测设备开始平行观测。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业务运行一年来,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同时,结合我省具体实际,制定下发了《青海省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运行机制》和《青海省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运行规定》。

地面观测场——步入标准化建设

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省气象局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建设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则实施相关建设。严格执行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通过青海省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各市州地方建设项目、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到2020年底完成全省国家级台站地面气象观测场标准化建设,意味着青海省全部国家级站将进一步跨入标准化、规范化行列,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5个气象站——列入中国百年气象站

为做好中国百年气象站认定工作,持续推进气象观测业务稳定健康发展,根据中国气象局《中国百年气象站认定办法》(气发〔2017〕81号),2018年~2020年,全省申报的25个站(刚察、兴海、达日、玛多、冷湖、野牛沟、久治、茶卡、大柴旦、格尔木、诺木洪、沱沱河12个国家基准气候站;祁连、托勒、曲麻莱、德令哈、都兰、共和、贵南、门源、五道梁、小灶火10个国家基本气象站;循化、天峻、治多等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被认定为中国百年气象站(50年站),占全省国家级站总数的48%。

中国百年气象站的认定,得到了全省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加强各类气象站长期保护,确保了气象站持续稳定运行;所有历史观测数据和元数据完整、准确、可查询,在各个时期,按照当时施行的气象观测领域的国家标准或部门规范运行;加强百年气象站观测数据的应用和研究,深入挖掘百年气象站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传承和发展百年气象站人文、科技内涵,不断提升百年气象站的应用价值,为经济社会和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气象探测环境——得以长期有效保护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国气象局第7号令)及《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23号)实施以来,全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持续稳定开展。

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相继出台了青海藏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地方小城镇规划、建设以及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导致青海省部分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气象探测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和破坏,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形势异常严峻。青海省气象局一直致力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并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本着既要支持地方积极社会发展,又要合理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原则,先后对影响瓦里关本底站、门源、囊谦、共和、大柴旦、诺木洪等站探测环境的事件进行了妥善解决,有效保护了这些站的探测环境,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对都兰、贵德、循化、同仁、西宁、大通、乐都、尖扎等气象探测环境受影响的站,积极与当地人民政府协商适时迁移。

综观2013年与2018年综合评估相比,52个国家级地面站5年来地面气象观测环境变化综合评估结果,全部地面站2018年比2013年平均得分提高1.3分,其中:好(≥89分)的站提高0.3%,一般(65~88.9分)的站降低2.4%,差(≤64.9分)的站提高2.1%;7个高空站2018年比2013年平均得分提高1.75分,其中好(≥89分)的站提高14.29%,一般(65~88.9分)的站未变化,差(≤64.9分)的站降低了14.29%。

观测站网布局——覆盖全省乡镇

目前,全省已建773个各类气象观测站,其中区域自动站539个,站网密度11.09个/万平方千米,比2000年的0.77个/万平方千米增加10.32个;增加了重点区域、流域气象观测站网在时间和空间的密度,气象观测站点的密度和时空分布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能力不断满足本地区和下游台站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分析、预报、服务能力。我省气象观测站网建设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全国和周边地区比较仍存在较大的差异(站网密度全国倒数第二,仅高于西藏)。

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气象台站234个:包括国家基准气候站18个(含2个国家无人自动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1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原国家一般气象站)17个、国家地面天气站180个、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1个、国家级牧业气象试验站1个。其中,高空探测站7个、气象辐射站5个、酸雨监测站7个、空气负离子观测站15个、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观测站13个、二级站4个、省级农业气象情报站10个、生态监测站47个、自动土壤水分站76个。另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站3个、X波段天气雷达站7个、风廓线雷站1个、X波段移动天气雷达2部、移动毫米波雷达1部、风能资源观测站1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526个(含39个交通站、27个设施农业站)、环境气象观测站9个、闪电定位观测站33个、大气电场仪观测站6个、GNSS/MET水汽监测站49个、空间天气站1个。

青海省气象部门现有54个基层气象台站,所有气象台站均为艰苦台站。其中:一类艰苦台站20个,二类艰苦台站20个,三类艰苦台站10个,四类艰苦台站4个。31个台站海拔在3000米以上,9个台站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五道梁气象站海拔4612米,是全国第二高海拔气象站;沱沱河气象站海拔4533米,是全国最高的探空站。瓦里关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是目前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大陆型全球本底站。(李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