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气象局

一次载入史册的航程祖国最需要时,他们毅然踏上归途(史海今品)

日期:2021-05-24

 

  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现代气象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从事地球科学研究七十余载,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为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了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创立了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为现代大气长波的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创立了大气运动的适应理论,在天气预报业务上得到重要应用;开拓了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适应气候变化理论框架等一系列科学思想。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中国气象业务系统,为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叶笃正先生曾长期在国内外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培育了大批地球科学领域杰出人才,备受国内外同行的敬仰,赢得了大师的美誉。

   1950年8月底,“威尔逊总统号”邮轮驶出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开始了第17次航程,目的地是太平洋彼岸的香港。

  乍一看,这只是一趟稀松平常的跨洲旅航。然而,这趟邮轮所载的乘客,却让它与“克利夫兰总统号”“戈登将军号”等留在了新中国的史册上。

  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叶笃正即是“威尔逊总统号”第17次航程中的乘客之一。

   回国

  1945年初,叶笃正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导师是当时的气象界泰斗罗斯贝。

  以罗斯贝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包括了一大批大气科学精英,他们基本上代表了大气科学的一个时代,并为现代气象学和大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年后回忆在芝加哥大学的经历时,叶笃正认为最为受益的是“和这些学者们的讨论,尤其是和罗斯贝经常的讨论”,“通过讨论才真正得到他们学术思想的精华。讨论时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见解,尤其勇于发表跟自己导师不同的意见,不怕辩论(当然不能随意胡说),这样才能得到益处”。

  留美期间,叶笃正发表了论文《大气中能量频散》论文,把群速概念引入大气长波动力学,从而得出能量传播速度可以大大不同于风速或波速(可以大于它们,或小于它们,甚至逆风后退 ),由此得出:在某处有一长波槽(或脊)发生之后,其下游半波长处很快有一长波脊(或槽)发展。这成为数值天气预报成功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且其理论意义深远,是后来罗斯贝波二维传播理论(大圆理论)的先导。

  在另一篇论文里,叶笃正和瑞尔(Riehl)首次用非常大量的实际观测资料证明,在低纬度大气中存在着平均哈得莱环流,对热带大气动力学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任中央军委气象局局长涂长望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一起写信动员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友人和弟子回国工作。“祖国已经统一,气象事业将大为发展,切盼尽快回国服务。楚材晋用,终非了局。”

  当时,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冷战的铁幕徐徐落下,1950年,美国麦卡锡主义开始泛滥。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当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而很多留美学者满怀报效祖国的愿望,抛弃在美国的优厚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障碍,形成了一股 “海归潮”。就在1950年3月,华罗庚、朱光亚、王希季、程民德、严东生等几十位留美学者,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在香港期间,华罗庚在船上发表了《告留美人员的公开信》,通过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信中佳句“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在留学生中引起反响。

  叶笃正归心似箭,归国之路却屡屡受挫。

  实际上,当时叶笃正已颇有声名,不少美国同学都劝他留下,美国气象部门也以高工资邀请,当时美国气象局主管科研的怀斯特还几次请罗斯贝出面劝说。

  另一方面,叶笃正到英国驻芝加哥领事馆要求获得香港签证,数次未果。后来,罗斯贝被叶笃正的爱国思想和归国决心打动,决定邀请他转道瑞典回国。

  在国内,赵九章也极为重视叶笃正回国之事,收到叶笃正探询取道苏联回国可能性的求助信,呈请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帮助。郭沫若即请院办公厅签注处理意见,很快中科院致函外交部,外交部也随即与苏联驻华使馆联络征得同意,疏通、办理相关手续文件。

  同样在8月底,叶笃正了解到有艘“威尔逊总统号”将从旧金山启程开往香港,立即匆忙赶往旧金山。在外交部通知中科院叶笃正可以取道苏联回国的公函发出的同一天,8月28日,叶笃正夫妇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踏上了归程。

  

  1950年“威尔逊总统号”第17次航程留学生合影。

  开创

  在“威尔逊总统号”上,130多名中国留美学者经历了一趟不平静的旅程。

  1950年8月28日,中国留美科学家和留学生在旧金山集结,涂光炽、傅君诏、涂光楠、朱康福、金荫昌、唐冀雪、劳远琇等约百人上船。8月31日,邮轮停经洛杉矶时,又有一些留学生登船加入海归还乡行列。

  据记载,这趟航程为同一船次回国的留美学者学生人数最多,在回国后成就斐然者众多,先后有12人成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如“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旅程中也屡有紧张事件发生。邮轮抵达洛杉矶时发生了钱学森行李被扣事件。钱学森并不在这艘邮轮上,本打算8月底绕道加拿大乘飞机回国“探亲”,在洛杉矶海关办理了“威尔逊总统号”的行李托运业务,却在8月23日被官方告知不能离境,行李被扣查,此后多方辗转至1955年9月才获准离境回国。

  9月12日“威尔逊总统号”抵达日本横滨时,赵忠尧、沈善炯和罗时钧等被扣留,经过两个多月的软禁后,终于在横滨登上了下一班“威尔逊总统号”回到中国。

  “威尔逊总统号”第17次航程上的归国学者们于9月19日抵达香港海域。10月,在站满通道两边的港英武装警察的监督下,归国者们跨过罗湖桥中间象征边界的铁门回到祖国,受到热烈欢迎。

  很快,他们稍作休整,便分赴祖国各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被分到北京和上海两地。

  对于叶笃正的归来,赵九章和涂长望都为增加了一位学有所成的学者而高兴,并都为他作了安排。叶笃正被任命为地球物理所副研究员,当时地球物理所在南京,于是他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带着同事们从庆祝第一幅500毫帕高空图绘制成功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世界大气科学前沿迈进。

  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几十载,叶笃正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了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创立了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为现代大气长波的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创立了大气运动的适应理论,在天气预报业务上得到重要应用;开拓了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适应气候变化理论框架等一系列科学思想。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中国气象业务系统,为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此外,他还培育了大批地球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备受国内外同行的敬仰,赢得了大师的美誉,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这是一段改变叶笃正人生的航程,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1979年,叶笃正率领中国气象学会代表团访美,这是他时隔30年后再次到访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卡普兰教授问他:“你现在很后悔当初回国了吧?”

  “不,一点也不后悔,我为祖国做了不少事,即使受些苦,我也不后悔。”叶笃正的回答是这样的。他还说:“我如果留在美国生活会好得多,也会多写几篇水平高的论文。但生活水平不是人生唯一的方面,有比它更重要的东西。”

  罗斯贝于1948年写给乔治·W·普莱兹曼的信(译文)

  有没有谁已经把叶的数学(推导)的解析解部分通读了一遍?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他的文章尽可能多地专注于基本问题,而相对少注意细节的数学计算。孤立脊的崩溃和频散是很重要的。海岸效应不应该被包括。请让叶理解站在他的角度,避免在文章中放入太多内容。这样只会导致没有人读这篇文章。必须认识到,叶的论文所处理的正是普林斯顿项目的核心问题,必须这样写出来以推广这一进展。

  ——摘自吕建华近日发表的《罗斯贝关于叶笃正经典论文的一封信》

  ▲注:

  1948年10月29日,罗斯贝写信给他的学生、时任气象学杂志编辑的乔治·W·普莱兹曼,内容是关于叶笃正的《大气中能量频散》,指出叶笃正的这篇论文所解决的正是由查尼和冯·诺依曼领导的首次数值天气预报实验(即信中的普林斯顿项目)的核心问题。

  罗斯贝在同一段时间也给查尼写了信,希望查尼用他正在进行的数值天气预报实验呼应叶笃正的这篇论文,充分说明了他对这篇文章的重视。

  叶笃正于1985年写给方毅和宋健的信件(摘录)

  ◇我国不少的重要地区都属气候脆弱地区,容易出现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灾难,如今年我国东北地区粮食因水灾大量减产。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华北和西北是严重缺水区,如根据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影响,未来的数十年里这一带夏季干旱出现频率再增加,则这两个地区的水源问题更加严重,将对我国工农业有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的研究,这个课题应列入国家的重点研究项目。

  ◇为研究数十年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科协组织了联合科学小组(JSC),由12人组成,我是成员之一。经过四五年的时间制定了研究计划,应JSC建议,不少国家都成立了国家级的气候委员会。我国也于最近成立了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由于人力和物力的缺乏,这个委员会现在处于空架子阶段,应给予大力支持,使其能尽快地制定出针对我国气候变化的研究计划。

  ◇要解决我国气候变化问题,应研究的课题非常之广,我们的人力物力有限,只能突出几个重点,其余的则借用国外的研究,重点应放在:(1)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其中的观测部分应以对我国有重大影响而其他国家又未进行观测的海域(为主);(2)陆地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其中的观测部分应放在我国的西北,如河西走廊和华北地区,研究气候对这一带水源影响;(3)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模拟研究,这需要很大的电子计算机,无这项工作(则)很难预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我国未来气候的影响;(4)对已有的和将观测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这也需要大型的电子计算机;(5)进行我国历史气候的研究,着重近2000年的历史气候研究。

  ◇关于全球气候的研究,世界气象组织有一个全面的规划,名为全球气候计划(WCP),下分为四个子计划:(1)全球气候记录计划;(2)全球气候研究计划;(3)全球气候应用计划;(4)全球气候影响计划。这是一个从记录、研究、应用到气候影响的比较全面的气候规划。国家气象局已向科委申请成立组成这四个子计划的委员会,建议批准。

  ▲注:

  1985年叶笃正出席了在奥地利菲拉赫召开的全球变化大会,并在会后给当时主管科技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和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写信,提出在中国开展全球变化研究的建议。

  2003年《世界气象组织通报》指出,正是叶笃正提出了进行大气化学研究的必要性,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思想,如全球变化的可预报性、气候和生态敏感带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1年04月13日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