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华:实战预报竞赛,分享学习经验
图为张婷华在分析研判天气。
我目前在西宁市气象台从事天气预报与气象服务工作;2021年入选省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青年英才”;多次参加省市级业务竞赛,成绩优异,荣获“技术状元”“技术能手”、“优秀选手”等称号,在青海省第九届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个人全能第一名;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5项,参加项目10余项,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认定4项,交流和发表论文10余篇。
分享的第一部分是竞赛情况,从2016年至今,总共参加省市级竞赛6次,其中预报竞赛4次,服务竞赛2次;在各项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技术状元”、“技术能手”、“优秀选手”等荣誉称号。下面分别来看一下预报竞赛和服务竞赛情况。
从预报竞赛来看,共参加全省预报员竞赛3次,2019年首次参加,经验不足,成绩不理想,未建立系统学习方式,理论不扎实、个例分析粗浅。2021年第二次参加,进步明显,成绩上升,扎实学习理论,认真分析个例,积累经验,赴武汉参加预报员竞赛集训,成长迅速。今年第三次参加,有丰富的竞赛经验,能够有的放矢,成绩稳中有升,查漏补缺,发挥优势科目,薄弱科目重点攻关。
从服务竞赛来看,全省服务竞赛和全市服务竞赛都要做到熟悉服务相关的业务文件、标准和条例,并且要熟悉制作服务产品的流程,根据公众和政府需求,及时调整服务思路。
第二部分是竞赛经验。就整个竞赛来说,需要做到提前计划认真落实,将竞赛流程分为备战、集训、赛前和赛后四个阶段。备战阶段,参赛单位需要制定竞赛方案,包括明确参赛人员、学习方式和内容等;集训阶段,备赛人员任务繁重,全面深入的学习,强化系统训练;到了赛前阶段,需要调整应试心态,从容参加考试;赛后阶段要总结考试得失,积累应试经验。总的来说,整个竞赛学习经验就是合理安排各科时间,制定精细学习计划,定期做题巩固完善,竞赛期间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不放弃,细水长流见成效。
不论是天气预报竞赛还是气象服务竞赛,理论知识是根基,因此必须要夯实基础,预报竞赛有指定的天气学相关书籍和预报相关业务文件,气象服务竞赛则需要熟悉相关业务文件、条例和规定,并且掌握决策、公众和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的内容等。总的来说,理论的特点是知识点多而零散,特别是天气学理论较为抽象,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因此更需要持之以恒,学习经验就是必须在日常注重理论知识学习,配合做题来巩固相关知识点。
除了学习书本理论知识外,也要注重日常业务学习,自工作以来参加了中国气象局和青海省气象干部培训学院组织的业务培训班,积极听取国家级和省级业务报告,学习了各类业务平台和相关的业务文件,通过学习使理论知识和日常业务工作结合的更紧密。
在日常预报工作中,积极复盘所遇的重大天气过程,总结过程前、过程中和过程后的预报和服务中的得失了解灾害性天气的特点、影响系统、环境场和物理量特征、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等;通过复盘天气过程,积累预报经验,有助于竞赛中进行个例分析。
在气象服务工作中,能够抢抓关键天气节点决策服务、参与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以及积极做好各类专题气象服务;制作产品时注重气象服务产品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开展专业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的气象服务,积累了本地服务的经验。这些经验在之前的服务竞赛中也是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参加集训是在短期内提高竞赛成绩的重要途径。2016年至今共参加省市级业务竞赛集训6次。其中印象最深的是2021年赴武汉参加的备战第八届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技能竞赛集训,这次集训经历非常珍贵,让我受益匪浅,开拓了视野,提升一定的业务能力,认识到与内地竞赛水平之间的差距,通过不懈的努力向他们看齐。
此外,认真科研和撰写论文也能磨砺业务技能,提高业务素养,近年来,研究了西宁地区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分析、气候特征分析、短临预报预警指标等多项课题,通过参加一系列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探究了本地灾害性天气的机理,理清了预报思路和着眼点,有助于竞赛中的个例分析。
最后,要说一下应试心态也非常重要,要明确竞赛和考试是途径,而进步和收获才是目的,要以学促考,以考试来检验学习成果;在竞赛中面对困难不退缩,积极备战不松懈,要坚定信念,顽强拼搏,坚信努力付出终有回报;备赛贵在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使成为常态,持之以恒终会成效;最后就是竞赛心态要平稳,从容去应考,良好的心态是取得成功的开端。
以备战今年青海省天气预报职业技术竞赛来说,我带领两名新队员组成了西宁市气象局的集训队,作为经验丰富的老队员,我也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积极向年轻队员分享竞赛心得和经验,协助教练组完成每一阶段的训练任务。白天备战竞赛学习,晚上进行课题验收准备工作,期间完成了西宁市科技局项目验收工作,两个月的披星戴月,错过了很多陪伴孩子的时间,家人为我做足了后方保障,我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三部分是学习科学家精神。中国几代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形成了爱国、创新、求实的科学家精神。勤劳、踏实、奋进的青海科技工作者,在世界屋脊上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身体力行的诠释了科学家精神。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德力格尔研究员和他率领的观测队伍在瓦里关开展大气温室气体本底浓度观测,使中国对大气研究的贡献享誉全球。57岁的张锦梅扎根高原30余载,她的团队累计培育的120多万株杨树良种在青海省造林绿化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为青海人民筑起了一道道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
我们青年一代要学习科学家精神,只有把自身命运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只有将个人奋斗目标与气象事业发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理想和抱负。新时代赋予气象事业新使命,呼唤气象工作者的新担当,我们要立足岗位做贡献,担当作为勇争先,为推进青海气象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张婷华,系西宁市气象局预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