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卫星气象学”的“荒野”,曾庆存未改初心—— 人生三次重要抉择,都与国家需要有关
《大气红外遥测原理》这本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书看起来并不厚,翻开它,发现其语言朴素,行文穿插着各种公式和专业术语。当时,曾庆存只用了极为简洁的一段话来说明其涉及研究的重要性,现在看来似乎过于谦虚了。
或许,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越来越准确的天气预报,越来越多的风云气象卫星升空已习以为常,比如,今年4月随着风云三号G星发射成功,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业务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倾斜4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但回首过去,很难想象曾庆存和其他先行者们是如何走过“荒野”的。
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了全球第一颗气象卫星“TIROS-1”(泰罗斯-1号)电视红外观测卫星,此后又接连发射多颗气象卫星,其气象预报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想要探查全球的大气状态,中国就必须有自己的气象卫星。
1970年2月,气象卫星研制任务正式下达。随后,以“311”组命名的气象卫星设计总体规划组正式成立。曾庆存被紧急调任为卫星气象总体规划组的技术负责人。
如果倒叙来看,这可以算作曾庆存人生中的第二次重要抉择。
第一次,1952年,曾庆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而后服从国家需要转到气象专业。“1952年抗美援朝,空军需要天气预报,需要高空风力预报,需要探空、监测。农业受天气的影响也非常大,当时面对的是长江水灾。所以我们必须要把中国的气象事业弄起来。”
第二次,当国家有需要时,他依然没有犹豫,即使这是一条需要从零开始、难度超乎寻常的道路。从探究原理到真正发射一颗气象卫星,面临一大堆待解难题。曾庆存和团队捋出几条主线,并明确解决路径:第一步是挑选探测内容,保证能拍摄可用的卫星云图,并开展垂直廓线探测;第二步是攻关更为艰深的探测原理。
1974年,曾庆存将数年研究成果凝练成《大气红外遥感(测)原理》一书。这是国际上第一本系统讲述卫星遥感定量理论的专著,其中提出的“最佳信息层”和反演方法,在我国气象卫星规划和研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许我们那个时代,思想很单纯,就希望我们中国强大。我们会全心全意地为国家奋斗到底。”多年后回忆往昔,曾庆存说。
数年后,当他面对第三次抉择时,仍然选择了国家。1990年,曾庆存参加世界气候变化讨论会议,回国后他再次开拓新领域,开始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并为此奋斗至今。
“以国家利益为重,不管是什么事,只要国家需要就一定想办法把它搞好。”无论是隐身幕后、默默无闻搞科研,还是走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曾庆存的这种想法从未改变。(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