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籍文献中,张德二深掘气象宝藏—— 做一件能让后人受益的事,即使要花 20 年
最早的气象记录是在哪里出现?
甲骨文——早在3600年前,我国先人就用占卜的方式预测未来的天气。
这份记录首次被系统地整理出来是在《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尽管它只是按‘类举’来辑入,却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中国科学院院士陶诗言曾说。
在此之前,我国并没有一部完整的记载气候变化的书籍。而史料,是弄清百年至千年尺度的气候与环境变化,最有希望的信息来源。
在完成被美国著名气候学家兰兹伯格教授赞为“里程碑式著作”《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后,张德二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何不对我国近一千年、三千年的历史气候文献记录进行系统全面地整理,详加考订,编成一套翔实可信的中国历史气候记录的系统资料,为历史气候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呢?
20年——这是一项从浩如烟海的史籍文献中披沙沥金的巨大工程。从1985年开始,她带领协作团队开始这项繁杂、棘手而有价值的工作。历时整整20年,团队从全国37个城市的75座图书馆、档案馆查找了8432种中文史籍,实际采摘引用7930种,将其中有关气象的文字记载摘录出来,制备10多万张摘录卡片;综合运用古籍校雠学、历算、沿革地理和大气科学,对采集到的逾20万条史料素材进行勘校、整理。
900万字——2004年12月,《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问世,共计880万字,重达19斤。2013年又出版增订本,增加20万字,共计900万字。
这套书共分为四卷,辑录了我国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1911年三千多年间的各种有关气象的文字记载,包括水、旱、雨、雪等天气气候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情景,各种气象灾害的范围、危害程度和灾后赈济情况,以及与气象条件有关的物候、农业丰歉和病虫害及疫病、饥荒和奇异现象等。
“令人惊叹的成就,是全世界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资料。如果气候记载可以作为世界遗产的话,我将第一个推荐这4册资料集。”令日本地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吉野正敏撰文发出如此感叹的原因,是这部“总集”不仅仅是一部汇集研究3000年气象学上可以精确到年、月可贵记录的气象领域鸿篇巨制,还是一部系统研究3000年来中国人民与自然环境、气象条件协同发展的生态史。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将这部书称之为宝藏。
“自然科学的研究,基础材料工作非常重要。踏踏实实做好这些工作非常有价值。我的工作也会如前辈那样,能让别人、后人深深受益。”这项令人叹为观止的工作在不久前又为张德二赢得了2022年度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科学技术奖风云成就奖。(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