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青海省气象局2020年气候变化工作计划》的通知

各市、州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按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2020年气候变化重点工作计划的通知》(中气函〔2020〕38号)文件要求,省局组织制定了《青海省气象局2020年气候变化工作计划》,现予印发,请各单位按工作计划并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做好2020年气候变化工作,并于11月30日前上报工作总结。

青海省气象局2020年气候变化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统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完成2020年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按照《中国气象局2020年气候变化重点工作计划》(中气函〔2020〕38号),制定青海省气象局2020年气候变化工作计划。

一、扎实推进基础性工作,强化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

(一)加强关键科学技术研发。强化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建立气候变化对重点领域的影响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完成“气候变化科技支撑业务平台”建设,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研究气候变化对澜沧江源水资源影响的定量化预评估技术。研究径流变化特征规律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研究三江源区雪灾风险影响评估技术,为冬季雪灾防御奠定基础。在《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应用研究方案》工作基础上,继续开展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青藏高原典型高寒地区的本地化应用试验及研究,尝试进行土壤水含量预测研究。加强省部与院校协作,参与《三江源夏季地形云人工增雨技术研究试验》和《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技术研究试验》研发,发展研究型业务,开展作业效果第三方评估,推动协同创新。(实施单位:气候中心,科研所,人影办)

(二)提升基础观测数据能力建设。依托国家及省级重点项目,完善气候变化观测站网建设。做好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特征研究工作,发布《青海省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专题报告》。推进《西宁生态气象监测网络建设及绿地生态气候效应评估》项目实施,努力提升气候变化为地方服务的能力。开展“增暖背景下高原地区生态干旱影响评估”研究,构建生态干旱监测指数和干旱数据集,分析不同生态功能区生态干旱的空间异质性及内在变化趋势以及降水和增温变化的贡献,揭示不同功能区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程度。推进风云气象卫星、碳卫星在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实施单位:科研所、气候中心、本底台、西宁市气象局)

(三)加强信息网络支撑能力。推进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温室气体、大气成分资料数据标准格式的应用、推广及培训工作。实现高空、天气雷达标准数据格式的业务化运行。开展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实现气象大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和高效服务,提供丰富的大数据分析工具和在线计算服务。(实施单位:信息中心)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四)提升气象灾害风险识别与服务能力。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评估,开展“青海东部地区强降水引发的气象灾害风险识别及影响评估”研究。分析我省东部地区不同强度降水引发气象灾害特点,开展强降水引发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绘制强降水引发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建立强降水引发气象灾害风险预估模型,研发预估服务产品。利用畜棚内外对比观测试验数据,优化冬春产羔季牧业气象服务指标。编印汉藏蒙3语图文并茂的《农村牧区雷电灾害防御科普手册》。(实施单位:省气候中心、科研所、气象台、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五)加强环境气象业务预报能力。充分发挥环境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平台建设效益,提升我省环境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做好省级大气污染防治专项项目的应用工作。强化霾和空气污染条件预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大气污染潜势预测等的制作和发布工作。围绕地方打赢蓝天保卫战动计划,建立本省环境气象与健康效应数据库,开展环境气象评估方法研究,逐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定量评估及预评估业务。(实施单位:省气象台、气候中心)

(六)推进气候资源开发服务工作。进一步拓展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围绕青海省新能源气象服务需求,完成大柴旦、乌兰、河南和乐都县自动太阳辐射观测站建设,为新能源气象服务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和预测模型完善改进提供序列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观测数据。推进绿色城镇、美丽乡村、海绵城市和光伏扶贫等气候应用服务业务,开展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开拓气候应用服务新领域。加强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耕云”行动计划(2020-2022年),针对三江源、祁连山和青海湖地区,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型、减灾型和保障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有效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乡村振兴、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的保障作用。大力推进青海“名优特”农牧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研究同仁金黄果梨、湟源蚕豆、循化花椒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相关农产品的气候品质认证模型,开展乐都大樱桃、柴达木枸杞、藜麦等特色农产品的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加强地域特色优质气候品牌创建,挖掘“气候好产品”,助力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实施单位:气候中心、人影办、气象服务中心、西宁市气象局、海东市气象局、海西州气象局、黄南州气象局)

三、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气候变化决策服务支撑能力

(七)聚焦国省重战略定位。对标青海“五个示范省”建设,持续推进青海生态气象保障服务示范省建设。积极参与“中华水塔”保护行动、“极地保护”青海工作,配合中国气象局完成研究方案的编制。科学谋划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监测评估报告。主动参与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规划。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开展气候变化对黄河青海流域影响和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等科学研究,提升气候变化决策服务支撑能力。(实施单位:省局各成员单位)

(八)统筹规划全局气候变化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建台25周年座谈会精神,制定《青海省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规划(2021-2025》。印发青海省气象局2020年度气候变化重点工作计划。落实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部署,参与青海省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工作,做好部门间协调工作。继续参与中国气象局第二次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编制工作。做好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项目管理工作。推进气候变化工作团队建设。(实施单位:气候变化处,气候中心)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九)做好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围绕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气象科技活动周等重要节点,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期刊、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多种载体,多途径、多层面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宣传和气候变化知识科普。面向相关行业、部门和市县气象局举办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管理培训班。(实施单位:各市州气象局,各直属业务单位)

青海省气象局办公室

2020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