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台站风采

茫崖:瀚海戈壁看巨变

日期:2015-11-01

974607_990785

1958年,两名气象职工在气象站门口持枪站岗。

974606_649290

                                     2014年,总投资700多万的茫崖行委气象局综合改善工程竣工。 图为气象局办公楼。

1300公里!这是从青海省西宁市到海西州茫崖行委的路程。茫崖,又称青海的“天涯海角”。从海西州德令哈市出发,一路向西800多公里,都是茫茫戈壁沙漠,“魔鬼城”、雅丹地貌、物产丰富的“聚宝盆”,虽然新奇,但沿路的不变灰白景色令人疲倦。“茫崖的土沟长着花,茫崖的沙山冒着油,茫崖的树叫柴达木,茫崖人走的路叫创业路——”这是最近在微信上流传的一首小诗。10月份,记者远赴茫崖行委气象局,见证戈壁气象局的巨变和柴达木气象人的坚守。

在“棉絮飞扬”的地方建起帐篷气象站

茫崖地处柴达木盆地最西缘,海拔3188米,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气候极端干燥,水资源贫乏,因盛产石棉和石油而出名。

在距离现在茫崖行委气象局70公里外的石棉矿附近,记者隐约见到了原茫崖气象站的影子,在漫天飞扬的尘土中,用石棉矿石堆垒的墙壁已经坍塌,观测场、值班室、制氢室等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模样,长年累月堆积的石棉堆积废料,已经让最熟悉这里人也有点模糊。“这里是宿舍,这里是值班室——”现任茫崖行委气象局局长雷建慧凭借记忆介绍道。

因矿产而生,因矿产而迁。茫崖行委气象局前期的变迁,是一条追随矿产被发现、被开采,随之枯竭而迁移的历史。

塔尔丁气象站、阿拉尔气象站、茫崖气象站——经历60年历程的茫崖行委气象局,先后历经多次迁站、改名。

如今80多岁高龄的退休老干部卢凤珍回忆起当初建站的场景,依旧热血澎湃。1958年,老卢毕业于北京气象学校,原本在山东老家当老师的夫人,也毅然决然地跟随他来到茫崖扎根。

“那时的天冷啊,大风呼呼地刮,手硬了、腿僵了、连鼻涕冻结成冰都感觉不到,好不容易支起的帐篷来一阵大风又倒了。打的背包、临时的锅灶在大风下的荒漠里翻滚。我们支起了帐篷又搭起了土坯房,气象站就在我们的一点一滴中建起来了。后经上级部门支持,拨款在当地建房,值班室由石头砌成,住房为地窝子或半地窝子,算是比较安逸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了。”老卢回忆道。

后来,随着石油基地全部迁至冷湖,单位就只剩下了气象站,气象职工日子过的很艰难。体弱一点的男人和女人们一有空就去荒滩上捡拾以前的焦炭、原油块,而身强力壮的就徒步去很远的山里打猎,一去就是十天半月。期间还有一位同志牺牲,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那时候煤油紧缺,没有照片设备,晚上每家每户都是早早熄了灯。如果晚饭后要去溜达可要及时回来,否则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极有可能踩破别人家地窝子的屋顶、窗户,甚至有可能掉到别人家的火炕上。”提前艰苦岁月的搞笑轶事,卢凤珍老人忍不住呵呵大笑。

用气象人的坚守谱一曲艰苦创业歌

条件依旧艰苦,气候依然无法改变,在今天无法想象的环境里,一代代茫崖气象人不向困难低头,坚守本职岗位,为我国气象事业积累了宝贵的气象资料。

茫崖的风大是出名的,1959年风季的一天,大风夹着沙尘暴呼呼地刮了一天,能见度为0.0。那是的阿拉尔气象站没有围墙,周围没有明显的参照物,一名观测员出了观测场后就迷失了方向,无法找到办公室,直到半个小时候全站人员出动才找回了他,灰头灰脸,几乎一个“沙人”。只有中专文化程度的郑振辉、辛元信等同志喜欢钻研,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对工作的热爱,从纯手工的记录中拿到过百班无错情,后期配置的701雷达,他们操控起来也非常熟练,很多人拿到过州、省先进个人,气象站还获得过全省先进集体。

现任茫崖行委气象局副局长张彩岳和气象台台长沈菊是局里的模范夫妇,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已经默默工作了15年,从当初的年轻小伙子、小姑娘成为如今的母亲、父亲,步入而立之年,美好的青春奉献在了平凡的观测、服务岗位上。

沈菊还记得,2013年4月的早上,大风弥漫在茫崖,L波段雷达莫名出现了故障,从1000多公里的省局叫专家过来抢修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了。为了不影响晚上的观测,张彩岳和观测员刘刚开始了艰难的抢修,两个人不吃不喝,在雷达底座上一呆就是一天,一边不断和省局专家电话连线请教,一边拆拆装装反复试验,最终在晚上观测时间来临前修好了雷达。两个人又累又饿又冻,当大家叫他俩赶紧洗澡吃饭时,张彩岳却幽默地说,哎,忘了我还没洗脸呢。

在茫崖行委,气象局的“娘子军”是出了名的厉害能干。2014年,由于部分人员外出,单位只剩下一名男同志。观测、服务、防雷检测、保障维护……统统都是女同志出动,无论是年长一点的许文静还是刚参加工作的蔡琪、申惠慧,白天外出工作,晚上回来制表出报告。几个月下来,如刀子般锋利的戈壁风吹得一个个皮肤黝黑、粗糙,满脸“高原红”,可没有一个人有怨言。认真、能干、细致——茫崖气象局娘子军给很多服务单位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3年,茫崖气象局开始了综合改善工程,同志们又搬回了上个世纪80年代建设的旧房子,没有上下水、暖气、卫生间,年久失修。沈菊说,朋友们想来看我,可不敢来,为什么?春怕沙、夏怕蚊、秋怕蝇、冬怕冷,夜晚上厕所还得走很远的路。有一次,大风连着沙尘暴整整刮了一个星期,天昏地暗,刮得本就四处漏风的房间和外面没什么区别,好似几十年没住人一样,我们要是不值班就整日缩在被窝里,纵使那样,眼角也能扒拉出来好一大块泥疙瘩,说话都蹭牙,出不了门、买不了菜、提不了水、做不了饭。生活上能有多凑合别人可能想不到,但我们做得到。

“年轻人扎根荒漠是奉献、思想上滋养荒漠则是颓废。既然站到气象行列,就绝对不能拖后腿。”牢记前辈的教训,在艰难的环境中,全局职工没有怨言,团结一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茫崖气象局综合改善工程圆满完成,实现旧貌换新颜。

戈壁气象站实现华丽巨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描写雪景的诗句,用于形容茫崖周边几百公里的环境,也是那么地恰如其分。由于石油基地的重新搬迁回归,茫崖行委所在地花土沟镇充满勃勃生机,虽然代价高昂,但也是绿树如茵,小草青青,生活工作环境相对舒适。

走进行委气象局,眼前的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综合办公楼和职工住宅楼并排矗立,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气派整齐,院子虽然绿化不多,但能有些沙柳、柳树一类的树木,也使人精神振奋。办公楼和住宅楼前面特意建了种花种草的小花园,相信来年,应该是一片花红草绿。

据雷建慧介绍,2014年,在省气象局和海西州气象局的支持下,总投资790万元的综合办公楼建设工程和综合改善工程圆满完工,新建了业务办公综合楼和职工值班生活用房,对大院环境进行了整治,新建了锅炉房、车库等,大大改善了职工工作生活条件。

走进办公楼,各种规章制度一应俱全,仪器设备摆放整齐有序,职工精神饱满。对于后续工作,雷建慧已做好了谋划:“虽然地区条件差,但我们充满干劲,后期将努力推进全面发展,创新思路,加强和外部门的合作,争取在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年轻职工申慧慧居住的公寓里,床、沙发、电视、冰箱等基本家具配备齐全,温馨而暖和、舒适。雷建慧说,茫崖是青海离省会最远的地方之一,我们努力给职工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尽量减少后顾之忧,让他们有心思安心工作,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学习中。

据雷建慧介绍,2015年,茫崖行委气象局结合当地“两石”(即石油、石棉)产业气象服务需求,积极加强和青海油田、茫崖石棉矿等企业的联系,遇有“三性”天气,及时通过手机短信、LED显示屏、电话、微信等通知前线指挥部进行服务,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益,保障了安全生产。

2015年6月26日,青海花土沟机场实现通航。从2009年至今,行委气象局连续6年在花土沟机场开展气象观测,为机场选址、通航、安全飞行积累提供了宝贵的气象数据资料。同时,行委气象局还加强社会管理,联合安监、消防等部门开展防雷安全生产检查,并适时培训安全员防雷、气象方面的知识,发挥他们既是安全员也是气象信息员的作用。“以前,我们到行委有关部门要地方支持经费,感觉就是没娘的孩子。随着我们服务质量的提升,气象信息不断发挥效益,现在,很多部门都转变了这种偏见。”雷建慧说。

茫崖行委气象局还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鼓励年轻同志积极提升学历,加强对非专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气象局已成为海西州气象部门科级干部的“摇篮”,局里职工王英辉、沈菊分别获得过全省气象部门技能竞赛地面、探空全能一等奖,沈菊还获得过全省气象部门演讲比赛一等奖。从2009年开始至今,茫崖行委气象局连续获得“州级文明单位”称号,连续多年荣获海西州气象局“优秀达标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