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动态

【身边的榜样】坚守在长江源头——记青海省沱沱河气象站站长王烈福

日期:2019-10-12

初见王烈福站长,是在今夏的一个傍晚,他提着刚刚检修过的探空仪,在青海省格尔木市火车站的站台上,我们相约向西前往他的“地盘”——全球海拔最高的探空气象站沱沱河气象站进行实地采访。

“穿的还是太少了,上山肯定会冷的,我得给你找件衣服。”见面的第一句话,王站长便像老朋友一样数落起我来。黝黑的皮肤,炯炯有神的双眼,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发紫的嘴唇。

1987年出生的王烈福,23岁来到海拔4533米的沱沱河气象站后,在这个“雄鹰都飞不过去的地方”已经坚守了整整10个年头,寒来暑往中他迎接和送走的新老同事有近20个,不经意间,他已经是站上最老的职工。10年的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王烈福也是一样,他说黝黑的皮肤和发紫的嘴唇就是属于他的青春颜色,10年的无私坚守及风雪在他脸上雕刻出的独特印记和先进事迹吸引了各地媒体争先恐后报道他,王站长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但他却感到愧疚,因为他觉得荣誉是大家共同付出的结果,站上同事的陪伴和支持才是前进的动力,身为站长更应该关心和照顾好自己的“战友”们。

图为王烈福准备探空仪器。

“八一”建军节,长江源头寒风凌冽,沱沱河气象站上空国旗飘扬。旗杆是王烈福利用业务改造时拆下的废弃避雷针焊接出来的。6点20分,他准时在值班室,开启雷达,准备探空仪和气球,进行湿度片高湿老化,放球观测,读取数据,整理发报,制氢储气,小室电压测量——上完业务班,他便开始巡查站上的设备仪器,网络业务系统和水电暖安全,这是他每天的常规动作。虽然还没到“菜荒”季节,但王烈福还是赶早来到蔬果店,采购新鲜果蔬为沱沱河兵站的广大官兵和指战员送去节日的问候。由于地处无人区,气象站的生活用水问题一直是困扰王站长的大难题,得知兵站有净化水设备后,他想尽办法和兵站搞关系、拉家常,时间不长,站上的职工喝上了部队官兵每月送来的纯净水。

图为王烈福和同事正在长江源头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自建站以来,沱沱河气象站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获取的气象资料对于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研究起到关键作用,弥补了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气象观测空白。王烈福担任站长期间,带领他的团队继承了老前辈“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甘落后”的精神,克服缺氧缺水缺电缺菜的困难,担负着观测基础气象资料,为政府、民航、军队、铁路提供气象服务的重任。面对全年冰冻期331天、平均大风日数172天的考验,他们从未退缩,大风放球全员出动,及时抢修故障仪器,集体捡拾环境垃圾,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过河进行野外观测试验,在王站长的带领下,站内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同事团结向上,他们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为长江源及可可西里生态保护、青藏铁路建设运行、高寒科学试验等提供准确可靠的气象保障服务。“先进个人”“先进集体”“青年文明号”“优秀党员”等荣誉是给予他和他的团队最好的肯定。

家庭,是王烈福最不愿提及的一个词,因为他觉得自己亏欠的太多。在青海高原,很多基层气象人都存在夫妻分居,不能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困难。王站长也不例外,远在400公里以外的家是让他每天都牵肠挂肚的地方,虽然没有说在嘴上,但从采访时充盈在他眼眶的泪花可以看出,他很想念妻儿。唐古拉山镇区域不足两千人口,逢年过节大部分都已回家,而王站长却“逆行”上山,让年轻人回家团聚,去年1年,他只休了20多天假。每次回到家需要和儿子适应两天才能熟悉,刚亲热起来却又因为工作原因上山了,离别时孩子哭着不让他走,王烈福对爱人说:“身为党员,舍小家顾大家是应该的,这就是我的工作,我得把它干好,明年一定陪你们娘儿俩过个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王烈福转身关上房门的那一刻,已泣不成声。

上山的路崎岖坎坷,有时下雪封山一堵就是几天,能赶上临时停靠沱沱河的进藏火车算是很幸运的。在这条路上,王烈福已经走了10年,期间的孤独和坚守饱含着酸甜苦辣。他总说:“我的想法很简单,干好工作,放好球,能照顾好气象站,照顾好大家就行了”这,应该就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初心吧。(张琪 金泉才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