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新闻

被迫转场的前夜

日期:2019-03-14

201903141

图为1月9日,格桑赶着牛群在雪地里艰难前进。

201903142

图为3月初,格桑在家里喂养牦牛。

201903143

图为部分没有转场的牦牛饿死了。

201903144

图为1月中旬,转入文措村的牲畜在草场上艰难觅食。

201903145

图为2月26日,玉树州杂多县牧民领取政府发放的救灾干草料。

游牧民族定居工程实施以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牧民冬季会备足干草料,足以应付一般的降雪天气,不需要转场。

但从2018年12月中下旬开始,玉树州大部分地区降雪不断,多地形成特重度雪灾。在玉树州气象部门提供的“雪灾决策服务”参考下,称多县政府鼓励受灾严重的尕青、扎麻、扎哈三村进行转场。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163户牧民的 1.5万头牲畜被安置在文措村牧场。

尕青村的格桑就是其中的一员。1月7日,他在积雪没过膝盖的草原上一路摸索,缓慢前进,不仅要防止牲畜掉队落单,还要驱狼防豺。在饥寒交迫中,经过4天3夜的艰难跋涉,安全抵达50公里外的目的地。目前,格桑和大多数牧户一样,已经渡过难关,返回自己的草场。

镜头回到尕青村转场的前夜……


1

昏暗的房间里,牧户格桑家中的氛围显得有些凝重。

已是夜里11点多,但是格桑和他的三个女儿完全没有睡意。他怀抱着仅有两岁的小女儿待来措毛在屋里来回踱步。期待、紧张、焦急,呈现在他黝黑沧桑的脸上。小措毛似乎能看懂阿爸的心思,安静地趴着,格外乖巧。

门外,90余头牦牛安静地卧在雪窝子里,不时“哞”两声。

雪灾来了。

格桑家所在的称多县尕青村的全部草场,已经被厚达8厘米的积雪覆盖了30多天。牧户饲养的牦牛不能在草场上采食,只能在各自家中圈养,喂食过冬储备的干草料。不能多喂,每天最多投喂两次,牲畜吃到三四分饱,不至于饿死便是好的。

即使这样,格桑家的干草已经所剩无几,家里也再没有钱购买更多的干草料了。

格桑的邻居格才、生江、特达也是同样的处境,再不想出办法,结局就是牦牛全被饿死。


2

转场,眼前来看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格桑起初是不愿意将自家牦牛转场的,他期待雪灾能就此过去。

牲畜转场对牧民而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草原上有“冬窝子”和“夏窝子”之分,各家的两块草场相隔不远。正常年份,在好天气时举家迁移,边走边放牧,走个把星期倒也轻松。

自2009年国家开始建设“游牧民族定居工程”,牧民们陆续搬进定居房屋,转场也变得相对较少。

格桑也多年没有转场了。大雪天转场,对人和牲畜都是巨大的考验。他没有把握,而且转场需要给转入地支付费用,也让他犯难。

天违人愿。尕青村村长江才仁几天前就认识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连续几天在手机上收到气象部门发出的天气预报——降雪将长时间持续。根据青海省气象台反复研判,这里的积雪全部融化最早也得等到两个月以后。江才仁相信科学,相信气象部门对这次雪灾的预报是准确的。这次雪灾将比牧民们谈之色变的1996年和2008年青海南部雪灾更为严重。

在江才仁的反复劝导下,格桑意识到形势严峻,最终同意和其他三位邻居一同转场,而且必须要快,因为他的牦牛已经状态低迷,开始死亡了。


3

距离尕青村50余公里的文措村是他们最理想的转入地。那里也受到了雪灾,情况比尕青村稍微好一些,还有少量的草皮露在外面,可供牲畜采食。

在牧区,想要把牲畜转到别人的草场里绝非易事。草场对牧民而言如同生命般重要。在正常年份,几乎不可能让别人的牲畜进来采食。

江才仁深知这一点。但为了保住村里牧户的牦牛,他只能跑去文措村与该村干部商量。在三番五次的磋商后,最终定下尕青村以每头23元的价格,将牦牛转场至文措村。这已经是文措村能接受的最低条件了。

江才仁明白,这样的价格对已经弹尽粮绝的格桑他们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他心里盘算着,市场上一捆干草需要46元,最多只够一头牛吃三四天。这样算来,虽然格桑他们支付转场费用有些困难,但比继续买干草投喂强太多,也就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

一声电话铃响划破了格桑家死寂的空气。电话那头,江才仁把文措村同意随时专场的消息告诉了他。

格桑有些兴奋,“23元一头”的字眼他似乎也变得容易接受了。

挂了电话,格桑把怀里抱着的小措毛塞进被窝,飞奔出家门。他要把这个消息告诉格才、生江和特达。

在生江家,四人决定由经验丰富的生江带队,第二天一早就动身——毕竟天不等人,眼看着大雪又要来了。


4

回到家已经是午夜,女儿们都已经睡熟。格桑小心翼翼地往炉子里添了两块干牛粪。干牛粪是牧民的必需品,取暖做饭全靠它,但今年雪持续下个不停,想要把牛粪晒干是不容易的。所有的生活用品即便是再节省,现在也有些捉襟见肘了,平时草原上随处可见的牛粪在格桑眼里也显得格外珍贵。

钻进被窝,格桑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全无先前的喜悦和兴奋,愁云再次笼罩了他。

这次转场不同往常。格桑的三个孩子是不能跟着一起的,因为转入地几乎没有可供那么多人居住的地方,正常生活都成问题。况且一路上的奔波就连常年在草原劳作的壮汉都难以承受,更别说只有几岁的小孩了。

把孩子留下来是唯一的选择。但格桑的妻子在一年前就因病去世,17岁的儿子远在玉树州上学,留下三个年幼的女儿,他无论如何是放心不下的。可是院子里近百头牦牛迫切需要草料,这是他们一家人来年的希望。


5

雪终究还是来了,狂风裹挟着雪片狠狠地砸在窗户上,似乎要把这个家撕碎。

格桑一夜未眠。清早5点多,转场需要的小帐篷、火炉、牛粪、食物已经准备妥当。他来到院子里,将十余头老弱病残的牛和几头小牛犊赶进了温棚,剩下的青壮年牛跟他转场。说是年轻力壮,但这30多天不能正常进食,早已经饿得皮包骨头了。

老弱的牦牛和小牛犊不可能完成这样的转场,极度虚弱的身体无法支撑它们走到转入地,只能留下来。大批牦牛转场后,家里剩余的干草料也可以让这些“留守牛”支撑一段时间,温棚也给它们提供了生存的保障。一切准备好后,格桑轻轻摇醒9岁的大女儿卓玛,叮嘱她照顾好两个妹妹和留在家里的牦牛,邻居生江家的尖措阿妈会来照顾她们。

简单嘱咐一番,格桑便赶着牛群离开家,向约好的集结地走去。

天未亮,一支集结了近三百头牦牛的转场队伍,顶着风雪,踏上了拯救生命的征程。(来源:2019年3月14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容锦盟 张琪 耿晓平 本版图片由容锦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