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气象要闻

【喜迎二十大】踔厉奋发 高原气象展新姿

日期:2022-09-20

捕捉天气的观测站网越织越密,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群众生产生活依赖度、认可度越来越高,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愈加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气象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对青海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锚定中国气象局建成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这一目标,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勇担使命,开拓创新,在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强国的新征程上奋力谱写青海新篇章。

强根固基,织密气象监测站网

十年来,青海基本建成布局科学、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质量稳健、效益显著、管理高效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观测站网越织越密,为气象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密度由每万平方公里2.54个提升到11.27个,乡镇自动站覆盖率达100%。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建成新一代天气雷达站,先后投入使用风廓线雷达、风云气象卫星省级地面接收站、激光雷达、大气颗粒物浓度仪等先进设备,初步建成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的“火眼金睛”。

图片2021年,玉树州、黄南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投入业务运行。目前全省有5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在运行。

率先在全国实现高海拔艰苦台站无人值守,地面观测全部实现自动化。数据观测达到分钟级,实现即采即传。

建设以卫星遥感体系为主,地面生态气象观测为辅的生态气象观测站网,针对高寒草地、高寒湿地、高寒荒漠等典型下垫面建设10个野外试验站,2018年野外试验站入选首批“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

持续发力,提升预报预测能力

“现在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制作出的?连3小时以后是否下雨都能准确预报!”6月21日,西宁市顺丰快递派送员马春明发出感叹。

当前,青海全省天气预报业务实现了从站点到格点、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建成全域“一张网”5公里级小时级智能网格预报业务。

“10年前,青海的天气预报质量全国倒数。2021年,我省晴雨预报准确率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天气预报水平落后的局面正在逐渐改变。”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秀梅说。

风云四号高分辨率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等新型探测资料以及国产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产品、人工智能技术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省市县三级一体化短临预报业务系统的建成,使突发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和短临预报业务迈上新台阶,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到33分钟。

环境气象预报业务成果显著,建成了集监测、预报、模式应用、影响评估及质量检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环境气象预报平台。2021年西宁城市空气质量综合预报评分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8名,空气质量指数等级预报准确率位列全国第3。

随着现代化气候业务平台的搭建、气候监测精细化评估业务的建立,全省气候预测准确率也稳步提升。

心系人民,智慧精细服务如影随形

天气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最直接显见的。

近年来,青海省气象部门天气预报不仅更加准确,预报的气象要素也更加多元,包括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能见度、相对湿度等13种。

“五一”期间,青海湖景区的游客会收到气象部门发来的温馨短信提示。在黄南州尖扎县坎布拉镇,73岁的央宗老人每天收看安多卫视天气预报节目,了解第二天去寺院转经时的天气。

“天气预报不仅要报得精准,还要做得精心、发得及时,才能真正发挥对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省气象局副局长高顺年说。

除了传统的天气预报外,气象部门为社会提供的气象服务产品丰富多样,不仅有穿衣指数、洗车指数、开花期预报,甚至还有湟鱼洄游气象预报……

目前,青海省气象部门除了通过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大喇叭、显示屏等报告天气外,还有网站、短信、彩信、App、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短视频、快手短视频等十几种新媒体服务手段。基于需求、位置的“智慧”贴心天气预报如影随形,触手可及。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近年来,青海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全省气象部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不断完善,在防汛抗旱以及应对雪灾、地震、盐湖漫溢等重大气象保障服务中成效显著。气象服务主动融入防灾减灾指挥决策全链条、全过程,提供更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决策支撑。各级政府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各市(州)推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各县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建成5130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46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图片2021年,副省长才让太到省气象局调研指导工作。

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稳步提升。以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和响应机制不断完善,建成青海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与15个部门对接,公众覆盖率达到94%。同时,组织开展暴雨、干旱、雪灾等8种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区划。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越来越广。成立青海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修订《青海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过青海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权威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街道);联合自然资源、水利、林草等部门分别发布地质灾害、山洪灾害、森林草原火险气象风险预警。2021年暴雨、暴雪、大风、雷电、冰雹等五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平均准确率为85%。在汛期等关键时期,气象预警信号成为确保群众生命安全的“消息树”。

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十八大以来,青海省气象部门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潜心耕耘、全面发力。

十年来,青海省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获领导批示百余次。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连续多年获组委会表彰。青海气象部门成功应对青南牧区重大雪灾、可可西里盐湖漫溢、黄河上游严重汛情、东部地区罕见暴雨,为政府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疫情防控气象服务及时到位,保障有力。

图片2021年,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凤霞(左三)调研指导玛多地震抗震救灾等工作。

根据重点行业需求,专业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青海省气象局确定农业、生态、水利、能源、交通、旅游、林草等作为省级专业气象服务重点发展领域,随时提供无缝隙精细化气象服务。

气象为农服务成果丰硕。发布农用天气预报,完成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初步建立智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提升保障粮食安全气象服务能力,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用户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覆盖率达80%以上。各县成立涉农专家联盟,4个县、15个乡镇分别通过中国气象局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县、气象灾害防御乡镇认定。推动建立省市(州)县三级现代农牧业气象业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助力定点帮扶村脱贫致富,2020年省气象局所帮扶的4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目前,青海省气象部门建成了包括高炮、火箭、烟炉以及“空中国王”350飞机为主要作业设备的“空地一体化”作业体系,在全省划分6大类17个重点保障区,实施靶向精准作业,助力生产发展与生态修复。

写好天气预报后的民生大文章

在人们的印象中,天气预报主要是预报气温、降水、风向和风力等气象要素变化,而贴近百姓生活的“不起眼要素”似乎不在预报的范畴内。经过多年发展,气象部门在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上更加精细,使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参考价值大大增加。

近年来,青海省气象部门着力打造青海气象“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气象服务品牌,抖音、快手等平台的气象短视频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同时,还建成藏语天气影视节目全高清制作系统,青海藏语天气节目知名度不断提升。

气象服务手段日新月异,基于位置的预报服务产品和高频次更新的全省不同区域、图文并茂的中期、短期、短临时效的气象服务产品成为公众出行必不可少的气象参谋。2021年全省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再创历史新高,达95.10分。

如今,从出行指南到旅游提示、着装指数、洗车指数……青海气象部门正在更高效、更精心、更细致地服务百姓,多方入手做好民生这篇“大文章”。

厚植优势,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青海省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十年来,青海省气象部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重大政治责任,确保生态保护不松手、一江清水向东流。

位于青海省海南州的瓦里关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8年,省政府印发《青海省生态气象保障服务示范省建设方案》,建立气象与发展改革、生态环境、农牧等12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生态气象工作机制,多次召开生态气象保障服务示范省建设联席会议。相继成立青海省生态气象中心,构建形成“136”生态气象保障服务新格局——建成三江源、祁连山、黄河源生态气象分中心,生态气象数据管理、服务分析、产品发布等三大平台,业务、服务、技术、科技支撑、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制度标准等六大体系。

围绕地方需求,青海省气象部门目前已经形成6大类23种服务产品。制作发布“五大生态功能区”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报告;连续多年与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联合发布生态气象公报,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建设贡献“气象智慧”。

“气象部门提供的生态气象监测数据权威、实用性强,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办公室科研监测科负责人高雅月说。

图片玉树隆宝高寒湿地生态气象试验站。

青海省气象部门开展气候变化监测评估,针对可可西里盐湖、木里煤矿、国家公园等重点区域,及时发布气候预测和气候评价报告,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咨询。2022年,《中国气象局 青海省人民政府创建应对气候变化示范省行动方案》及时出台,气象部门有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今朝,全省生态环境向好发展。长江、黄河、澜沧江出省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以上,每年向下游输送约620亿立方米优质清洁的源头活水。

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

十年来,青海省气象部门围绕“双碳”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等国省重大战略,聚焦核心技术攻关,认定气象科技成果200项以上,科研课题先后获得多个青海省科技进步奖项。

青海气象部门充分发挥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作用,成立青海省全球大气本地与生态大数据应用创新平台、青海省温室气体及碳中和实验室,创建2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组建4个省级创新团队;积极参与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研究等重大科技活动;不断加强大数据在气象领域的运用,发展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气象,建立青海“天镜”,基于“云+端”架构的青海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初显成效;青藏高原生态大数据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构建了较为全面的气象信息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体系。

目前,全省气象部门本科以上人员占比86%、硕士以上人员占比11%,较2012年底分别增长49%和305%;博士较2012年底增加7人。青海气象部门现拥有正高级职称人员25人、副高级职称人员248人,较2012年底增长271%和142%。以气象领军人才为引领、首席气象专家为核心、科技骨干人才为重点、青年气象英才为储备的百人人才梯队逐步形成。

十年来,青海省气象部门完成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青海生态文明先行区气象保障等工程建设,基层气象台站综合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十年来,青海气象部门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显著。全省气象部门98%的单位进入文明单位行列。

“我们将朝着《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确定的目标,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贡献气象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凤霞说。(作者:金泉才 张琪 刊发于2022年7月29日《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