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十大学习 先锋模范

细雨无声做贡献,快速反应见成效——记青海省气候中心汛期应急服务团队

日期:2022-11-21

2022年汛期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过程,前期高温干旱、后期降水频发,雷电、强降水、洪涝各种灾害接踵而来。

“赶快通知监测室、风险室、预测室全体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全员到岗,省上需要我们的气候分析资料。”已经下班近1个小时了,省气候中心主任刘彩红步履匆匆跑进业务工作大厅,紧急通知值班人员让大家到岗加班。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了,进入汛期后,类似的加班已成为家常便饭,中午顾不上吃饭、下午不能够及时下班,即使已经下班,也常常被叫回单位,经常一干就是半夜,有一次甚至到凌晨4点才结束工作。大家就像在经历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根应急服务的弦始终紧绷着。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一支最具特色的小团体—省气候中心气候监测服务室(简称监测室)。说她们最具特色是有原因的,一是这个团体都是清一色的女同志;二是这个团体虽然才有5个人,但却是由70后、80后、90后组成的,今年又加入了1个00后,几乎每个年代都有一个代表;三是成员中既有身体不好默默坚守的、又有夫妻分居和远离家乡独自1人的,按理说加班加点应该不好安排,但面对临时任务,她们没有一个退缩的,都在尽力克服着所有的困难,对临时任务都能做到快速反应、精准发力。汛期,针对强降水、高温干旱等重要气候过程,制作发布常规气候监测评价产品118期、其它临时性材料29份,产品累计数量为近年来最多。

这个小团体的带头人冯晓莉,是一个业务精湛、行事低调,从不夸夸其谈的80后。8月份,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身为科室负责人的她,始终从容不迫、冷静应对,不但每个重大过程都全程在岗服务,还负责每期产品的制作把关,并主笔完成了40余份服务材料;在防汛任务最关键时期,她更是克服人员少、任务急及疫情等影响,带领团队累计完成30余项临时任务,其中2次临时任务都是在晚上22-23时接到的,哪怕在静态管理期间,她也会快速响应,打不到车就走路到单位,有时材料多、任务急,经常午饭和晚饭一块吃。就这样,带领着她的团队一次次紧急接招、一次次快速应对、又一次次加班加点、一次次挑灯夜战,一次次克服着因加班太晚独自一人行走在空无一人、漆黑孤寂道路上那份恐惧无助,执着着一份责任、一份担当而努力的奋斗着。

被她们口中常称谓“杨姐”的杨延华,因其业务功底深、语言表达能力强,当之无愧的被中心确定为媒体采访代言人,就高温干旱、极端降水、气候异常等敏感性问题接受媒体采访8次,网络直播3次,她那从容淡定、应答如流的状态,得到了媒体和公众的一致好评;还有一个来自千里之外温婉秀气、柔声细语的苏北小姑娘李漠雨,今年汛期或许会成为她永远的记忆铭刻在心,因为住在局里单身公寓,只要出现紧急情况,她就会被调度,虽刚参加工作不足1年,但许多艰难险阻的重担还是落在了她的肩上。刘彩红心疼地说:“漠雨年龄虽小,在汛期服务中所做的贡献却不小,有一次被我催的紧,穿着睡衣就来了,真是了不起。”

作为值班首席的李万志同志,时刻铭记服务首席的责任和担当,对每一份服务产品都要认真审阅、严格把关,保证所出产品都能准确且满足决策部门的服务需求。值班期间,他把关产品17期,获得批示7期,产品数量和批示之多均为首次。值守期间,由于产品数量多、任务重,中心业务工作也不能放松,他时常在省气象台和省气候中心间来回奔波,被同事戏称为“奔跑的工作者”。加班加点对于他来说已成常态,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他始终将“积极作为、服务精细”作为衡量自身工作质量的标尺,针对8月以来我省降水过程多,降水量大,致灾风险高等特点,积极组织前端服务产品,主动开展气候背景、极端降水特征、隐患点分布以及暴雨灾害风险预估等材料分析,服务材料多被省局领导作为发言材料或总结材料汇报政府决策部门。(马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