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得体会

对《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 中“先导性”的浅薄认识

日期:2022-07-14

省局离退办 吕本义

今年4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开宗明义指出:“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

我们知道,“科技型”是2006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当中首次提出的,原话是:“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而“基础性”是在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我国首部《气象法》中明确的。在第三条中这样写道:“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

这次国务院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第一次提出了“先导性”。这个“先导性”,现在提出来,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的必然性。这是对气象工作的又一个新的要求,一个新的定位。下面结合对《纲要》的学习,谈一谈对“先导性”的粗浅认识和理解:

第一,这是要求我们把科技创新放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

科技进步是国家进步的支撑和动力。人类社会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科技兴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盛。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世界各国更加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我们气象是“科技型”的社会公益事业,必须走在科技前沿,这是气象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论是气象发展目标还是各项重点工作任务,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因此要大胆地把科技创新放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无论是资金的投入、项目的选定,还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都要围绕着这个核心,都要朝向着这个核心。以“专一”的、“时不我待”的精神促使其开花结果、成长壮大。

第二,这是要求我们树立坚定的自信,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中国的科技进步已经具备了让气象进行“先导”的实质力量。回首中国百年征程,科技进步为中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0%。毫无疑问,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关系我国发展全局。中国的科技进步速度之快、成就之大举世瞩目。例如:中国“人造太阳”创亿度百秒新纪录,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驻时代,淀粉实现全人工合成,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等等都创了世界纪录,开了历史先河。中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主动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展现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态势。十年来,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了22位,在全球131个经济体创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12位,是世界各国中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在这样的形势下,气象必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深化科技创新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营造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人才和技术成长环境,融入社会,亮明大气象、大服务、大作为的责任和担当。做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头羊。使中国这个气象大国成长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气象强国,为中国人民造福,为世界人民造福。

第三、这是要求我们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纵观全社会能够称得起“先导性”事业的,并不多见,无非教育一家。而我们气象应该是第二家了。所谓先导性,一定是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能够引导未来发展方向的事业,它代表着社会演进方向,影响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这样的事业,除了教育之外,还有谁呢?现在明确了,还有一个就是气象。无疑,这既是崇高的荣誉,又是巨大的责任。

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归根结底是由谁推动的呢?是人民。毛主席在中共七大所作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一切事业,都是为了人民,都要依靠人民,这就是“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和思想,也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毛主席教导我们:“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习近平总书记也说:“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追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更是气象工作的“国之大者”,人民是否满意是检验气象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老百姓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小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游购娱学康”等,大到重大气象灾害的发生;从城市到乡村,从日常生活到竞技健身,从年轻人到老年人,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多种多样,对气象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气象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提升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能力和针对性、有效性、便捷化水平,在无处不在、充分共享、高度协同、全面融合、更加安全的基础上,持续打造“智慧气象”新内涵,使天气情况“随时掌握”“按需查看”“便捷获取”,实现气象服务“无微不至、无处不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相适应。

第四、这是要求我们作为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必须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这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气象工作的必然要求。人民气象事业于1945年从延安创立至今,始终在党的重视关怀下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各地区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全体气象干部职工的努力奋斗下,我国气象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气象服务体系成效显著。气象服务几十个部门近百个行业覆盖亿万用户,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达到80.2%,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2.8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公众接收率达到95.1%,充分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气象业务基础能力总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建成了近7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36部天气雷达、7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组成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网,多项气象观测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稳步提升。暴雨预警准确率提高到89%,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缩小到65公里,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至38分钟。气象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向跟跑与并跑并存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统一,为我们擘画了至2035年我国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不甘落后,按照庄国泰局长“归根结底靠实干、靠落实”的要求,持续发力,奋力建设科技领先、管理先进、人民满意、实力一流的世界气象强国。(完)